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地位与“红线”功能(2)

生态文明建设对其它建设的生态化导向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优质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的大势所趋之下,传统的发展观、形式、制度、途径,都需要根据生态文明的标准展开调整,依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来思考和评价。”③经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作为衡量标准,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过程需将生态文明当成极为关键的因素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大建设的生态导向作用是由于生态文明具有渗透作用,其本质特征是生态化。在“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中,生态文明的积极影响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要求渗透到其他四项建设中来实现的。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经济建设生态化导向。从经济建设的方面来说,在经济转型期,生态经济是其重要导向。2012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致辞指出:“经济转型期要以绿色发展为主要方向。”④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时,李克强曾强调:“衡量转变经济的发展手段能否有收效,就要看其环保的力度,以及为促进发展其资源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能不能降低。”⑤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建设的职责不仅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要节约资源、保护自然,使人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济建设内容的生态化体现在明确了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平衡发展的整体目标,使绿色生产力快速发展,不断促使低碳与循环两种经济为典型的生态型经济的发展,从源头上和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进行再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将改变以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是要创建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使经济增长同环保相协调,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政治建设生态化导向。从政治建设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四个主攻方向:

其一,完善生态和环保的法律法规,在推进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为其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及其行为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和监督,推进政府的目标、任务、法律、制度、职责等的生态化。

其二,建立生态节约型政府,树立绿色行政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推动政府职能快速转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政府应当不断地探索保护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应以维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全局,以长远利益为目标进行规划,强化行业、区域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使由于资源与财富分配形成的不公平现象得以消除,并通过行政措施,避免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其三,建立绿色GDP干部考核制度,重视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转变目前以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测评经济社会发展时,应将资源消耗、环境的破坏及生态效益融入其中,将纯粹的强制性的环境考核指标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标准转变,使围绕GDP形成的评价体系得到有效的优化,并全面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其四,健全环境立法,逐步使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政治决策过程中,使其管理与监督实现民主化,为我国深化改革政治体制创建良好的群众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文化建设生态化导向。从文化建设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着文化建设应以先进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生态道德、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思维方式作为今后的重点。

具体来讲,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引导人们尊重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绿色、适度的消费观念,摒弃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奢靡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生态化科技观,改变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思维方式,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并在生产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在科技创新建设中融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开发绿色新能源这些全新的价值取向,有效促进生态科技的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社会建设生态化导向。从社会建设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生态化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将生态民生建设作为主要建设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人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人们不只是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对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很高的要求,空气是否清新,能否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社会民生建设不再局限于教育、就业、医疗、社会管理等等,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

其二,引导公众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像一些对环境会产生影响的项目进行决策与执行、环境政策的设定与监控等方面都可以让群众参与其中。群众保护环境、追求健康是相关工作开展的源动力,群众的广泛参与,可有效推动政府各项措施的决策与执行。

其三,注重发挥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已经注册过的各个环保社团。可使他们成为公众与政府间沟通的纽带,准确反映群众对环境的需求,并向群众传递政府当前的政策及措施,同时可在企业对环境管理过程中起到监管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文明建设   红线   地位   生态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