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的理论特征
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的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总体性特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着一种差异与同一的辩证关系。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总体性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避免在分化解读中误解或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总体性特征。
以辩证的总体观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事实科学还是意识形态?关于这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阐释史中存在着根本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一系列的阐释分歧,其根源在于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客观与主观等近代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中介的统一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感性的现实总是多重因素的结合。以这一领域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不能被看成是抽象的事实科学,当然也不是与此相对的价值理论。它的实践品性决定了实证的科学性与批判的价值性之间的内在统一。
以辩证的总体观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将人类存在作为总体来研究时也需要具体的科学进路,但学科化的研究总是服务于总体性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不是为了实现学科内部的思想革命,离开了总体性的视角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学科研究的基本性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相互贯穿的内在总体,其基本的原则也能够贯彻到相关的学科研究中。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以学科并置的方式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中,而是相互克服、内在贯穿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思想要素。
以辩证的总体观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各种要素构成的绝对体系,而是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总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拒绝将自己的理论看成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教条,而是历史性的认识,是发展着的具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态之间构成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是差异与同一在实践中辩证统一的总体。这个历史性的辩证总体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不是抽象同一的结晶体。应该以辩证的总体性眼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不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发展的内部,在创始人与继承者的思想发展之间,陷入非此即彼的僵硬对立。在这个发展着的历史总体中,只有差异与同一辩证统一的“家族相似性”。
总之,历史的辩证的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历史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解自身的根本原则。用这种总体性的方法论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核心主题和根本原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