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2)

生态理性和生态自觉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生态文明与“生态野蛮”相对立。人类认知生态,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恩格斯曾指出:“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说到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受制于生态文明系统的巨大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空间和生态条件,不可能真正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没有生态系统的健康形态,人类必然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生存的基本前提。

如果说其他文明形态大体与人类历史相一致的话,那么生态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观是“后发”的,它是人类其他文明发展到一定形态后的产物,它也是标划其他文明高度最有力的尺度。

生态文明观认为,所有生命都依附于自然,人与自然和其他生命同享一个地球。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命和社会的主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文明生活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旨,在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应以节俭、克制、适度、可持续为原则,遏制以无限撷取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哲学。

在未来世界范围更为激烈的竞争中,比的是什么?不是比谁最能控制和撷取自然,不是比生产力的单纯增长,不是人的活动扩展幅度,也不是军力、战争力、征服力,比的是谁与自然系统最和谐,谁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行为最文明、最绿色、最环保和最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兴盛与否的国家基本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诸多生存发展问题中,在全球化引发的包括恐怖活动、战争、民族、宗教、生态等诸多问题中,生态问题极为突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相当严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日益突出。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生态问题已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精神健康。人们期待天蓝、地绿、水净,期待通过回归青山绿水提升生活质量。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由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特别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任何国家和民族,其发展必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条件。今天,所谓“文明转型”,本质上是从工业文明的社会哲学转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哲学;所谓“社会转型”,本质上从人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向人与自然更为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即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环保社会。这是文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内核和灵魂。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文明建设   经济社会   共赢   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