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热点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虽然不少政府机关日益重视对于热点事件和百姓关切的回应,主动性和及时性都有所增强,但“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回应不仅没有达到期望的正面效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不信任。
第一,回应模式化,“将展开调查”成万能回复。回应的实质在于内容而并非形式,回应迅速、回应形式新颖不等于回应效果好,好的回应应该是抱着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明确的答复与合理的解释,从而获取公众的信任而不是引发公众的质疑,但现实中回应流于形式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截取的热点信息中,有26条信息虽得到回应,但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比如,2014年6月网友曝光辽宁本溪高中高考体育违规加分,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辽宁省公安厅对此回应将进行调查,然而截至2014年12月30日,辽宁省仍未公布调查结果。
此外,还有个别政府机关以“不太清楚”、“不好回答”或者电话无人接听躲避记者追问。如,2014年1月底,某报记者咨询7省份(安徽、山西、天津、浙江、山东、甘肃、西藏)未公布社会抚养费总额的情况,7省份计生委、财政厅要么电话无人接听,要么回应“不知情需请示领导”便再无下文。
第二,回应或抓不住重点,或避谈核心问题。政府回应的目的在于将公众的疑惑消除,给出明确清晰的答案,但有的政府部门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流于形式,看似说了不少内容,实际却顾左右而言他,对公众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往往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复。比如,2014年针对公众对高速公路收费问题的质疑,交通运输部随后通过交通部门户网站发了一篇题为《中国特色的收费公路政策功不可没》的文章,试图解释高速公路收费的意义,但因没抓住公众关心的重点,回应效果事与愿违,引发了更大的质疑。
第三,回复敷衍,说服力差,态度有待完善。对公众关注的热点回应,态度认真和解释详细是基本要求。现实中,有些政府机关虽然作了回应,但由于回应过于简单,说服力差,疑点重重,跟没回应没有什么区别。比如,2014年5月,安徽安庆多名老人自杀,公众质疑这与殡葬改革很大关系。5月底,安徽省民政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老人自杀与殡葬改革无关,将继续推进。此事事关重大,关系到百姓生命,但安徽省民政部门的回应却只有寥寥数语,既没有详细的内容佐证,也没有对自杀老人表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尊重,回应说服力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