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2014年部分新闻热点事件的政府回应情况可以发现,不少政府机关越来越重视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关切,回应质量有明显提升,回应效果也逐步向好。但仍有不少政府部门存在回应滞后、对热点问题不回应、回应避重就轻、回应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影响公开效果,难以消除公众质疑。为此,各级政府机关应养成主动发声的习惯,建立舆情观测与回应社会关切之间的联动机制,找准社会关切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
【关键词】 政府信息公开 回应 社会关切 【中图分类号】D902 【文献标识码】A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有助于消除公众误解或质疑,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也是新形势下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掌握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2014年,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对56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和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回应社会关切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政府机关普遍重视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不少亮点,但也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改进。
回应社会关切问题的亮点
一是回应意识不断增强。作为公众最为关注的信息,热点信息的回应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回应程度。调研发现,被评估对象对热点新闻的回应率较高,回应意识在不断增强。个案观测也显示,2014年不少政府部门面对热点问题能够主动、及时地作出回应。例如,财政部2014年12月12日宣布上调燃油税后,舆论反响强烈,对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于13日就作出回应,表示提税是为了治污,虽然回应效果还不够理想,但也起到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是回应速度较快。对于热点信息,公众不仅想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更急于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因此对于热点信息的回应必须做到及时迅速,否则,意义将大打折扣。调研发现,被评估对象对于热点新闻的回应都非常迅速,回应及时,主动性也在增强,不少回应都是行政机关主动作出,有的甚至当天就有回应。如,2014年9月10日,网传黑龙江依兰县一教师向学生索礼并辱骂学生,依兰县教育局仅一天就完成了调查,于9月12日向社会发布通报,公布调查结果。
三是回应形式多样。基于对不同类型事件的回应,政府也采用了越来越多样的方式与公众沟通。评估发现,行政机关进行回应的方式不局限于单纯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而是采用官方微博、发布通报、门户网站、召开专门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回应。国务院的一些部门回应有关重大政策性问题时,往往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回应关于延迟退休、养老金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时,采取了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此方式能够与新闻媒体实时沟通,回应正式,且可以一次性全方位解答各方的不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