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不再分析遗传序列上的大数据,转而分析淘宝上人们的购物习惯
和大多数年轻学者一样,薛宇的科研起步之路,走得十分缓慢。
因为科研的资源、条件、独立性等等都与职称挂钩,一开始,薛宇连实验室都没有,也没有带博士的资格,只能领着几个硕士生“过家家”,他解释说,硕士生第一年要上课,第三年要准备毕业论文,只有第二年能安心做些研究,把太深的课题交给他们,很容易让学生们无法顺利毕业。
从事前沿学科的研究让他一毕业就当上了副教授,但“新学科”、“年轻人”这样的标签也带给他不少麻烦。最开始申请课题经费的时候,项目书里的一两个错别字都会被放大成“不踏实”、“不靠谱”的印象,然后惨遭拒绝。
“资深学者普遍对年轻人缺乏信任感,多数人不相信青年学者能够取得突出成就,认为我们没有资格承担大项目。”这个获2012年“青年科学之星”生命科学领域铜奖的年轻人说。
两个多月以前网上热炒“27岁浙大美女教授陆盈盈”时,他曾特意写了篇博文,列数24岁就成为正教授的华人数学家陶哲轩、22岁就在《自然》发表炎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论文的生物信息学者李英睿等人,为年轻的科学家正名。
申请经费几乎是所有年轻科研工作者们共同的“痛”。 据王传超在《自然》期刊里的表述,目前青年学者能够争取的最大的经费项目要数青年科学基金,占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预算的20%。但每个成功申请的项目在3年里却仅能拿到约24万元人民币的经费。第二个选择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每个成功的申请者在做博士后的两年里也仅仅能获得5~8万元。这些经费远不足以购置实验室试剂和耗材来开展科研项目。
一提起钱,青年学者们感受到的满满都是尴尬。研究表观遗传组学的张亮生无奈地说起国内博士后的鸡肋处境。张亮生曾在2012年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过8个月的博士后,他解释说,在美国,博士后相当于一份职业,可以从中获取薪水,也可以随时中止。
而在国内,人们总是说“读”博士后,搜索“国内 博士后”,网上满是吐槽和心酸,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出国做博士后,“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别国,为他人做嫁衣”。
更令导师感到扼腕叹息的是有才能的学生因为钱的顾虑而放弃科研。同在同济大学任教的33岁博导刘琦感慨,现在招博士生,甚至需要着重考虑一下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他眼下有一个硕士生即将毕业,这个学生在科研方面很有天赋,刘琦很想留他读自己的博士,把科研坚持下去。学生也很纠结,考虑到如今博士毕业后竞争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他还是选择了放弃科研。
这个学生最终签约了阿里巴巴,从今年6月以后,他将不再分析遗传序列上的大数据,转而分析淘宝上人们的购物习惯。
“他硕士刚毕业的收入就比我一个教授高!”刘琦感到五味杂陈,他自己也说不清,是替学生高兴,还是为少了一个科研人才而惋惜。
清华大学的“90后”女博士张洁现在也感觉挺迷茫,她已经博士三年级,前不久刚刚发现了轰动国际学术界的“液态金属机器”,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我可能会先出国镀个铜”,她有些自嘲地说,“然后再回来做科研,不过北京博士出来搞科研,一个月就五六千,还不如本科生出来去企业工作。生活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