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

四、文化产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自由化和庸俗化

文化产业作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特殊产业,历来是各种思想争夺和渗透的重要阵地。我国文化产业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生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产业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载体,它面对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进步文化与反动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等的争夺与选择。我国文化产业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对和抵御一切反动、落后、腐朽、颓废、愚昧文化。如果文化产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面对形形色色文化的争夺与渗透,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定力、丧失标准、动摇原则,一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格格不入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文化产业就有可能成为传播封建残余思想的工具。文化产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才能在面对多种文化选择时做出正确取舍,增强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防止利欲熏心的从业者利用文化产品散布封建意识、教授阴谋权术,用“三俗”污染大众思想。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产业抵御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渗透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文化产业输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主导世界文化话语权,把西方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推向世界。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旨在主导和改变他国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功能,占领他国思想阵地。面对无孔不入的西方价值观对文化产业的渗透,我们如何应对?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反意识形态渗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争夺中,往往采取“温水煮蛙”、“水浸墙基”、“糖衣炮弹”、“和平演变”、“软刀子杀人”等各种伪装的隐蔽方式,通过文化产品“软包装”,兜售价值观“硬内核”,打着“普世价值”旗号,输出西方价值观等。面对西方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意识形态暗算、暗战,唯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才能提高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识别力、抵御力和战斗力,才不会在西方文化产业意识形态渗透面前受骗上当。如果文化产业弱化或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就会滋生蔓延,把我国文化产业引向色情、暴力、糜烂文化泛滥的歧途。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产业上筑起铜墙铁壁,才能使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无可乘之机。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产业抵御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文化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封建统治历史最长的国家,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文化产业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抵御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文化的复辟和影响。封建糟粕思想主要是通过文艺作品传承下来的。如官本位、宿命论、英雄史观之类的封建残余思想,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宫廷争斗之类的封建文化,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夜郎自大之类的小农经济思维方式,求神拜佛、装神弄鬼、看相算命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等,总是要借助文化产业,通过各种文化产品表现出来。而一些人却浑然不觉,甚至把争宠献媚、勾心斗角的宫廷剧当成官场和职场的教科书。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谨防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适合老百姓需要的旗号,宣扬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文化。

 五、文化产业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不能只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

1.文化产业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在公有制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二为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企业要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服务社会的理念融入生产经营之中,多为社会积聚正能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文化产业中程度不同地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倾向。一些过度渲染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影片热映,私营片商大肆获利。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助长文化市场中“三俗”蔓延、“歪风”横行。文化企业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把社会效益摆在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的地位,自觉克服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经营思想,与社会效益相违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哪怕再“叫座”、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生产经营。

2.文化产业要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提高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绝不意味着忽视经济效益,更不是不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先后之分,没有要与不要、有与无之别。文化产业要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下,追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有机统一。追求经济效益是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一切产业的自然属性和基本功能。文化产业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追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获取更多利润、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有悖于产业发展要求,有悖于经济规律。只有两者兼顾,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企业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研究》[批准号13YJA71004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社会主义   文化产业   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