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回答现实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深刻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新旧冲突、思想矛盾、理论争论几乎是贯穿始终的。陆学艺指出,好在我们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某项事物的标准,这对评判重大问题的争论立下了规矩。
1984年我国粮食丰收,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紧接着1985年出现了改革后第一次农业大减产。面对农业减产,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改变了惠农政策,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弄错了,本来就不该这样改的;还有的人不承认农业生产出了问题,认为是从超常规增产转向常规增产;还有人说这是计划安排的结果,不必过虑。陆学艺先生则敏锐地感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当时陆学艺在山东陵县长期蹲点调研,由于他亲身经历了包产到户、农业大发展的过程,对全局和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结合在陵县的经历和感受,面对这场争论,经过实地调查和深入思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发表了《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深刻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11个问题,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同年6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说:“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陆学艺从实践中获得了争论不清的问题的答案。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但社会建设究竟建设什么?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对此争论不休。陆学艺在各种田野调查和学术研讨会上,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陆学艺经过在延庆县、深圳市、太仓市、晋江市等地的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指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从而结束了社会建设仅仅是“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一个能够驾驭市场、制约权力、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等各种争论。陆学艺的这个观点,是从我国生动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正如他所指出的,“在大楼里争论不清的问题,到实践中去能够得到答案。”
陆学艺曾经指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遇上我们伟大祖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迁的时期……这些转变发生在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之中,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多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崎岖艰难,错综复杂,这是难逢的历史机遇。不仅我国的前代学人没有遇到过,就是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学者也没有遇到过,他们只经历了工业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我们这一代人却经历了我们国家工业化的前期、初期,直到现在中期阶段的整个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这样的时代,是应该出大学问、大学问家的时代。”这正是陆学艺寄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也就是:做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服务实践。(作者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社会工作系主任。秦天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