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官员不作为”现象的五大成因及治理对策(3)

治理“官员不作为”现象的有效对策

针对“官员不作为”的不同成因和表现,需采取多种对策,对症下药,力求治本。

首先,以权力清单为基础,以责任制建构为导向,根据组织与官员承担的角色不同,推动决策权与执行权的适度分离,分别建构决策失误追究制和执行不力问责制。围绕“组织与官员该干什么”“如何干”“干不好怎么办”三大问题,在评估与清理“政府该做什么”的基础上,推动决策权与执行权的适度分离,把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建设有机统一;同时,加大对各类组织的问责力度,适时推动民主集中制向民主集中负责制的转型。

其次,制定明确、详细、透明与可执行的服务流程与项目运行绩效图。任何一项服务与项目,都必须有清晰的服务流程与完成期限、明确的目标及依据、足够的人手及资源、用以显示绩效的评估标准;各政府部门必须准确地确定需要完成的工作,测定工作饱和度,设定工作完成时限,并建立起工作质量标准,写进绩效工作说明书中;设计各类项目运行指南,推动项目信息公开,提供各类项目运行的规范要求和绩效评估标准。

再次,强化团队与领导人执行力建设,推动机关单位行政文化生态再造工作。对于适用委任制和聘任制的公务员,强调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削减自由裁量权空间,履行“服从”与“执行”义务,发挥专业主义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对于适用选任制的领导干部,除了强调主动变革与适时创新的战略引领与统筹规划作用外,可根据执行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开展在特定范围内允许提名与挑选党政搭档、主要副手以及重要规划与执行部门负责人的试点工作,并赋予对专业技术性强的部门负责人的特定提名与组阁权利。

与此同时,旗帜鲜明地对在民主法治框架下敢作为的干部予以积极评价和提拔重用,对于消极无为、混日子的干部依法依规予以处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公务员工资福利水平,为官员队伍创设“心有所系”“心有所安”的行政文化生态环境。

最后,加快政府项目运作与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的公私伙伴关系构建历程。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结果为依据,鼓励各类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积极参与政府项目运作、公共服务的生产活动,建构公共服务提供的公私伙伴关系,全面推进政府职能、政府角色、政府治理方式与政府行政体制的深度转型。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延伸

“为官不为”类型多样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其主观因素,又有其客观因素;既有上级因素,又有基层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界因素;既有机制体制上的因素,又有思想观念上的因素。有的虽然有其貌似无奈和合理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消极、被动、应付的直接表现。

辽宁省委党校校委委员郝春禄概括了12种“为官不为”现象:新旧体制转轨过程形成“真空”,没有遵循而不为;患上了“反腐恐惧症”,心神不定而不为;把守规矩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因为行为受限而不为;因个人专长和岗位要求不匹配,人岗不适而不为;对新《干部任用条例》误读,政绩观偏差而不为;因已退居“二线”,没有激情而不为;借口前任领导留下“包袱”,没有干事空间而不为;公务员总体薪酬水平低,没有激励措施而不为;个别地方把群众意见绝对化,致使领导干部不敢作为;考核监督制度缺失,没有硬性约束而不为;班子内部不团结,下级干部怕惹麻烦而不为;优秀干部因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身心受到伤害而不为。(陆琴 辑)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