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传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误区与反思超越(4)

误区之四:

生态文明不是后工业文明,而是一种新型工业文明

由于把生态学规律视作生态文明的基础,将生态危机归因于现代工业文明,传统生态文明观进而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文明形态。(15)其基本理论依据是,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行为方式、伦理模式、社会结构和全球秩序,因而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文明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观点存在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生态文明没有放弃服务于人类的价值观。生态文明虽然摒弃了工业文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却仍然把为人类服务作为首要的价值目标。唯物史观认为,人类通过认识、改造自然界,为自身生存发展不断开辟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体现实践主体人的意志,使生态自然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由于阶级立场、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不同,生态自然及其规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各不相同的价值。例如,根据植物生长规律种植庄稼的活动,在农民眼中是体现自己劳动技能的过程,在商贩眼中是利润的载体,在消费者眼中是美食的来源。可见,生态文明不可能完全摒弃和不顾人类的价值诉求,而应该实现满足人类发展的价值诉求与遵守自然规律的统一。

二是,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传统生态文明观把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置于并列关系,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工业之后的独立文明形态。其突出问题是,二者的划分依据并不一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依照技术社会形态而划分的,依此标准递推下去,工业文明之后理应是信息技术文明;生态文明的划分依据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按照逻辑一致性的要求,生态文明显然不能成为工业文明的替代阶段,更不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而存在。准确来说,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生态化。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建设生态化文明的需求。在农业文明时期,为了解决个别地区的砍伐森林、草原荒漠、过度开垦的生态问题,人类通过植树绿化、退耕还林的方式使农业文明趋于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为特征的生态危机,我们则需要建设生态化的工业文明,推动污染型工业文明向生态型工业文明转向。

实际上,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应有之义,而是一种新型工业文明。其理由如下:一是,工业文明不可能覆灭。历史经验表明,超越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只有工业文明扭转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被动地位,工业文明通过科学技术及机器大工业的手段使人类获得了对于自然的主动地位。这体现在,人类不再靠天吃饭,为了生存仅仅直接获取自然物,而能够主动发明和运用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充分利用自然物创造无限丰富的新物质财富。可以说,若没有以机器大工业为载体的工业文明,人类则只能重新回到刀耕火种为温饱而挣扎的境地。

二是,生态文明是新型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毋庸置疑,现代工业文明应该经历生态转向,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生态的责任。尤其是在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稀缺、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实国情尤应令人警醒。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估计,如果不加强勘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19种矿产将出现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品。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0%,铜和钾对外依存度上升到70%左右。(16)

这充分反映出,生态瓶颈已经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更是亟需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能力的新型工业文明,使工业文明担负起生态环境责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7)

综上而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思想指导,从核心任务、理论基础、问题根源、发展阶段四个基本维度,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误区进行反思与超越。从而,为我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核心任务是使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根本途径是超越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走向社会主义工业文明。总之,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将有利于纠正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误区,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史研究” (11AZD042)阶段性成果;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提高欠发达地区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研究”(JD0825)阶段性成果

[i]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ii]李兴山、梁言顺:《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央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第408页。

[iii]《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iv]《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2页。

[v]《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2页。

[v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vii]《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viii]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ix]《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3页。

[x]李艳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认识误区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