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三: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现代工业文明,而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任务,以生态学规律为理论基础,传统生态文明观从而认为,现代工业文明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14)其基本理论依据是,现代工业文明以“反自然”为根本特征。它树立了机械自然观,将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树立了人类中心主义,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树立了价值二元论,将价值与事实对立起来。毋庸置疑,这种观点从哲学角度剖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认识论逻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是,这种观点却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区,一是,把现代工业文明等同于西方工业文明。我们知道,机械唯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但是如果基于此,就认为这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简单地把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作一一对等的联系,则是抹杀现代文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这种错误逻辑的映射下,人类文明进程的多样性特征被遮蔽,现代工业文明的模式似乎仅仅只有西方工业文明一种。其实践危害是,即使西方工业文明具有内在不可克服的反自然弊端,但是它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唯一模式,世界各地希冀进入现代文明的人类也只能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二是,仅从哲学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忽视了生态文明根本上是一个经济范畴。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生态危机问题,并不是人类自始就存在的,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以后才显现的。正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平等,才导致了对于自然资源质量和数量的占有不平等,即生态权益的不平等。仅以对水资源的占有使用为例,在水资源高度紧张的当代,以食利为生的有钱人可以购买到优质、巨量的水,他们可以随便喝高达数美元一瓶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高纯度水,可以每天在五星级酒店泡桑拿浴;而以劳动为生的普通民众只能买得起数元一吨的自来水,为了节约用水成本,好几天才舍得洗一次澡。由此可见,认识生态文明仅仅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所以以经济水平和经济关系为基本视角,才能够获得对于生态文明的科学认识。
实际上,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现代工业文明,而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20世纪上半叶,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体系的迅速发展充分表明了,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模式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条道路,社会主义工业文明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重要类型。就本质而言,以人民为导向,还是以资本为导向,是社会主义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根本区别。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业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按需生产、按劳分配使人的尺度、自然的尺度都被纳入生产的计划安排之内,从而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对协调状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在“投入—产出”的资本逻辑指引下,利润最大化是决定性的生产目的,自然生态只能作为献祭品匍匐在资本的脚下。例如,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碳排放权议题,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基金公司借以商品化,它们借助碳排放交易机制及清洁发展机制,妄图使西方发达国家逃脱减排义务,而对发展中国家征收高额碳关税,使其牺牲本土生态资源环境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所以说,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或者说现代工业文明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