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理论与路径评析(5)

五、结论

总体观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正是多民族国家安全、稳定与民族和谐的目标,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位序及其处理上,笔者以为,在肯定国家认同之地位与价值优先性的同时,应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认同,最后完成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

当下世界各民族国家亦在其国家认同建构或强化的社会政治实践中,依不同理论指向而有不同的途径选择。如上所分析,有以国家强制同化方式来完成国家认同,也有基于多元文化平等理论上的国家认同途径,还有通过建构“国家民族”而致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以及通过国家公民身份建设来达成两种认同一致性的,甚至有综合多途径来实现国家认同目标的。总而言之,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随着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认知程度的日益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具体民族国家内之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构成,民族国家之政治与社会历史与实际,皆存有明显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对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很难设定一个固定不变或者单一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事实上,当下世界各民族国家,皆有各自具体复杂的民族结构,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态和认同结构实际。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并不存在一个实现国家认同目标的普遍适用的途径和方案。在具体的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调适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紧张,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赞同和支持,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教育等政策和措施应有具体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2]威尔·金里卡.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3]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M].马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王丽芝.神话与现实——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再思考[J].世界民族,1995,(1).

[5]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J].民族研究,1999,(1).

[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9]常士訚.超越多元文化主义——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反思[J].世界民族,2008,(4).

[10]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M].孟钟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1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Ronald Beiner.Canadian Political Philosoph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3]于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陈茂荣.“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J].青海民族研究,2011,(4).

[1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6]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7]于尔根·哈贝马斯.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A].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C].郭台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理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