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物质,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质载体, 文化是有物质载体的人化的观念世界
当然,我注意到,文化不是物质,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质载体,如语言、书籍、艺术品、文物;物质不是文化,但物质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具有文化的内涵,如石头本身不是文化,但石雕是文化,龙门石窟也好,敦煌石窟也罢,都是文化,体现了特定的审美观念、艺术构思和意境。从根本上说,文化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精神性产品,自然一旦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并经人的审美把握、艺术塑造、观念升华,就会成为文化。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夕阳芳草无情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很有哲理。夕阳与芳草本身不是文化,而是自然物、“无情物”,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却是以自然物为对象而形成的审美境界,是“有情物”,是文化。这就是说,自然物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意义,转变为文化后,就会从“无情物”转变为“有情物”,并具有了象征性的特征。无论是以莲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还是用菊花代表气节、杨柳代表离愁别绪,都是以自然物为象征的文化符号,既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又符合这些植物的特性。这就是说,文化是有物质载体的人化的观念世界。
文化是观念形态,是价值和意义,属于内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视,但文化可以通过物质载体对象化、客观化,从而为人们所感知、体悟、理解、接受
文化可以是理论形态的,可以是精英文化,如宗教观念、价值体系、哲学思潮,也可以是世俗形态的,可以是平民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理论形态的文化可以转化为、渗透到世俗形态的文化中,并影响世俗文化,如儒家的伦理学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俗文化、日常生活,世俗形态的文化可以升华为理论形态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特性更多地是表现在它的世俗文化中,一个民族的理论文化如果脱离了这个民族的世俗文化、日常生活,是无法理解的。无论是理论形态的文化,还是世俗形态的文化,都会渗透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走马观花般地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吧!人们常说“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住宅文化”……实际上,茶本身并不是文化,茶叶就是一种植物,但饮茶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的“妙玉雅饮”与“刘姥姥牛饮”,就体现了不同阶层的不同文化观念。酒本身不是文化,酒是通过生物化学酿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饮料,但饮酒方式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梁山泊的英雄们大块吃肉的豪饮与《红楼梦》的小姐们吟诗行令的雅饮,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观念。服装本身不是文化,但服装上的花纹、刺绣、饰物则反映了服装设计者的审美观念,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念,俄国的“布拉吉”与中国的旗袍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新中装”采用了“海水江崖纹”的设计,被赋予APEC 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护的寓意。这个“新中装”的设计既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又体现了现代的审美观念、文化观念。住宅本身不是文化,但房屋的设计、建筑的风格则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念,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与中国的园林建筑、西方的教堂与中国的寺庙、法国的凡尔赛宫与中国的故宫、北京的四合院与福建的土楼,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观念。去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人都会看到许多教堂,以至于你无法分辨是教堂坐落在大学中,还是大学坐落在教堂中。这样一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一种大学理念,又体现了一种宗教文化,因为西方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说,文化是观念形态,是价值和意义,属于内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视,但文化可以通过物质载体对象化、客观化,从而为人们所感知、体悟、理解、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