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杨耕
20世纪上半叶,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革命”;20世纪下半叶,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经济”;进入21世纪后,人们谈论最多的则是“文化”。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精英,还是百姓;无论是商界,还是学界,似乎不谈文化就没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住宅文化……各种“文化”现象频频出现,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病”;文化产业学、文化交际学、文化符号学、文化社会学……各种“文化学”论著不断推出,然而,各种观点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学者们似乎陷入“定义困境”中,究竟什么是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学家们的一个“心病”。
文化不可能单纯地从文化自身得到解释。文化争论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以及政治制度的竞争
在这种种不同的观点中,我注意到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这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涵盖了文化的所有物化形式,包括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制度文化是指规范个体行为,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交往的方式;观念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广义的文化实际上是指“人化”。狭义文化是指观念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狭义的文化实际上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我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坦率地说,这是一种无原则的糊涂观念。文化当然是人创造的,但不能说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如果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称为文化,实际上抹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区别,取消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界限,从而把社会与文化看作是同一体了。实际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语)就其实质而言,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潮、风俗习惯。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是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
文化与社会具有同一性,但不是同一体。社会不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复合体,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不是文化包含社会,而是社会包含文化;不是文化决定社会,而是社会的经济以及政治决定着文化。离开了古希腊的经济以及政治状况,我们无法理解古希腊的史诗、悲剧和哲学;离开了近代欧洲的经济以及政治状况,我们无法理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和法国的启蒙运动;离开了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及政治状况,我们无法理解儒家学说、唐诗宋词和宋明理学;离开了近代中国的经济以及政治状况,我们无法理解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争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不是单纯的文化变革,而是政治变革的辐射,是社会变革要求的文化折光,其实质是关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社会走向的问题。文化不可能单纯地从文化自身得到解释。文化争论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以及政治制度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