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往往有很多误解
现在我们习惯于拿西方的海洋观来看海洋,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他们的海洋观都来自于地中海,但地中海只有一个,非常特殊,基本是内海,海中还有非常多岛屿、海湾,地理原因使古代在地中海的航行是非常便利的。中国最接近于地中海的是环渤海地区,中国古代环渤海地区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地区交通方便。但中国不具备地中海周边的文明群星灿烂,如希腊、罗马、小亚细亚、亚速、两河文明等,有多种文明的交汇,文化不断交流。而环渤海地区周边的朝鲜半岛、日本岛历史上较为落后,他们学习中国积极性高,但中国学习他们的动力没有,也没有必要。
但海洋不过是载体,海上的航行终点在哪儿,能带出去什么,带进来什么,这才是本质。沿线牵涉到什么文化,他们有怎样的生活生产方式,我们要在这个前提下看海上丝绸之路。
但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开辟和掌握的。因为中国观念中,海就是边缘,四海之内、山陬海澨、天涯海角等说法都是体现。西汉海上探索最远已经到了今天的斯里兰卡、印度中部,汉朝还有负责翻译的译使。但这之后的初级探索发现别的地方都比自己穷,所以就没有继续探索,海上技术反而倒退。
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完全是由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握的,南宋泉州一度有很多阿拉伯人,广州的番坊、番长,都有阿拉伯人。郑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采取其经验和技术(针路,牵星过洋),目的在宣扬国威,无经济目的,是通过政治活动,建立明成祖政治合法性,号召沿线小国家到明朝来朝贡。
官方对外的海上活动往往只重政治目的,轻经济效益,是维持丝绸之路缺乏动力。对民间贸易的禁止和限制,更损害了中国的实际利益。所以中国历史上不承认有正常的外贸需要,只想让人来朝贡。而外国通过朝贡还比贸易获得的利益更多,也愿意甚至希望来朝贡。清朝一度禁止日本来朝贡,日本想办法冒充琉球人来朝贡。朝贡不是剥削,而是变相的政治投资,一般情况下,不计较经济效益,只讲政治。
但这种朝贡中的对外赏赐无度,使外界期望值越来越高,造成财富流失,国库空虚,官民嗟怨,而且不主动经营外贸,主要利益为外方所得,对民间贸易却一贯限制甚至禁止,或课以重税,以致民间非走私不能获利。这些都是历史教训。
我们今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如果什么都看成政绩工程,不考虑经济效益,全部依靠政府的、依靠免税政策,而不是依靠民间经济上的交流是不会达到我我们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外界对中国的抵制。相反,正常的民间交流、贸易倒是容易使双方都获得好处。
此外,我们还要在文化、民族、宗教上做准备,了解外界的情况。
坦率讲,以前我们对外界、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现在建设“一带一路”,要重新好好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当地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上要像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珍爱自己的文化,但也要理解、欣赏、赞美别人的文化。“一带一路”建设如果只考虑经济因素,不考虑文化、民族等因素,同样也很难达到我们的目标。
(葛剑雄系知名历史地理学家,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复旦大学教授。本文系根据葛剑雄4月14日在复旦的演讲实录,由覃琴整理而成,略有删节,未经作者审定。本文标题、图片为编者所加。演讲原标题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当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