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转换
中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常态,这种转换总体上是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但这种转换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积极谋划,科学研判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新的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这既是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人力资本日益成为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国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已经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经济新常态下,要顺利实现劳动力要素配置动力的转换。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普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工人的技术素质有大幅度提高,培育支撑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挖掘早期老年人的劳动力资源潜力。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优化经济需求结构。经济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充分发挥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市场优势、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实现消费扩大与升级新常态。当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顺利实现经济需求结构的转换。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实现消费扩大与升级;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居民消费预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使得广大居民能够“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培育信息消费、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旅游度假等新的居民消费热点。
强化科技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更多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万众创业”、“人人创新”的新局面;积极鼓励广大企业实现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中国大地成长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加快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新的区域增长带和增长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提供持续的动力。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释放农村劳动力、土地和消费的巨大潜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同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密切与沿线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往来,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部署,积极疏散京津非核心功能,构建整体优势,力求使京津冀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带动力的特大城市群;加紧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激发全流域的经济增长潜力,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最大红利。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求,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在政府职能转变、现代市场体系、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的红利。要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释放“反腐红利”,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热情,为经济增长提供法治保障和政治保障。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经济开放与合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新常态下,全球分工格局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各种各样新的区域合作框架机制在不断推出。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积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要利用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创新载体和创新窗口,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要充分利用上合组织、APEC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快研究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确保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