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转换

核心提示: 中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常态,这种转换总体上是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但这种转换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积极谋划,科学研判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新的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

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准确把握和加快实现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转换,则是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大考量。

中国经济原有增长动力正在逐步衰减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从本质上看是原有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逐步衰减,使得经济潜在增长率不断回落。

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劳动力要素配置在发生转换。中国劳动力成本10多年来大幅增长近4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与此同时,劳动力供给的短缺更加明显。因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传统人口红利”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将不复存在。

出口需求发生常态性萎缩,经济需求结构在发生转换。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依靠国际市场消化国内产能,是支撑我国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短时期内,经济同样很难有很大的改观,美欧等经济强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等措施,发展中国家都在重塑和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环境雪上加霜。因此,这种发展态势倒逼我国必须逐步转换需求结构,将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突出,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消耗超过全球总量的22%,单位GDP能耗大约是世界水平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甚至高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显然,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能源供给制约因素加剧,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凸显。我国能源和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因素在逐步凸显。与世界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废气排放量、废水处理量等指标都有很大差距,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我国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全国很多地区雾霾频发,这不仅是对传统发展路子的惩罚,也是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剧的突出表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经济   新常态   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