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转换(2)

核心提示: 中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常态,这种转换总体上是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但这种转换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积极谋划,科学研判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新的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机遇和动力

虽然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衰减,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需要历史地、辩证地来看待经济新常态,看待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阶段性转换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关键是我们能否有效地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就意味着新的发展动力。

大国红利。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财力的增加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大国红利。

技术红利。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国已有的技术储备和全球技术在新增长点上的探索将为我国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机会,将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技术红利。

发展红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在支撑我国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内需结构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但2010年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各占50%之后,消费率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逐步得到体现。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亦在逐步得到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改革红利。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共7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这些举措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支撑因素,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改革红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经济   新常态   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