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这一维度说的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关键点和落脚点。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当代中国的实际而言,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层次不同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然,后者加了“优秀”这一限定词,范畴上比前者要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要“忠实继承和弘扬”的当然是作了限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概而论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从这一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自然预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分析”这样一个前提。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过。梳理和领会这些论述,可以归纳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要忠实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通过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优秀的”,这是忠实继承和弘扬的前提。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过时的、腐朽的、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也应“多一份思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16]按照“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和要求,加以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而不能搞全盘接受、照套照用,也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7]
二是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和研究是文明传承之途。要忠实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8]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前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这些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思想精华作出细致、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进而进行深入阐发和挖掘,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
三是要切实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谈到教材编写工作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特定的意义上讲,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的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1]但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如果只学习西方和外国,处处“去中国化”,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那么,时间日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会断裂甚至丢失,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就会模糊甚至消弭。所以,在学校以至全社会切实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四是要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践行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要求的理论联系实际,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经世致用”,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应从研究者的书斋中和课堂上,走到群众中和社会实践中去。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研究的基础上,要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兴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深入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应用工作,“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2]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干部、群众中去,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内化到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中,起到“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
五是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资源,但毕竟客观实际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鉴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3“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小康”这个概念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4]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
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才能忠实地继承和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目的。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单纯的理论问题,也就落了地、接了地气,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问题,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也就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