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2)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维度二:“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这一维度说的是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环节。

能否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人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党的一个好传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0]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找到了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这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基本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至少有如下两条:

一是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虚化历史,承认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现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1]“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那就丢掉了灵魂、丧失了命脉,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希望的。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不能骄傲自大、敝帚自珍,也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

二是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所具有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一,要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发挥的深远影响。习近平同志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

其二,要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2014 年10 月13 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13]诚如此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指引,可以为我们治国理政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智慧启示,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经验借鉴。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思想资源,对解决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也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怎么解决这些难题呢?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14]他列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一些至今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孕育、产生、发展于中国,但其意义和影响早已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5]比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愚忠愚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后来逐步成为束缚和阻碍中国思想文化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从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当时社会制度的僵化落后、封建社会文化的束缚羁绊,却是怎么也回避不了的重要原因。虽然经过五四时期的批判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批判、改造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和消极因素一时大大弱化和减少了,但仍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时不时地在社会环境合适时冒出来,束缚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两分法和具体分析。无视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或者忽视其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到天上,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都是不正确的。

如上所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认识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认识到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其中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才不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对立或者相互否定,从而才会深切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基本内涵。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维度   国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