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不朽的青春跨越时代(3)

——“清明祭英烈 扫码献鲜花”活动引发社会共振

    对家国命运的朴素情感,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曾担任《建国大业》、《辛亥革命》、《黄克功案件》等电影编剧的国家一级编剧、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听说“清明祭英烈 扫码献鲜花”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共鸣、参与人数已超千万,高兴地连说了3遍“好”。

这位以擅长撰写主旋律电影而闻名的编剧一直关注未来一代的“精神信仰”。他常常琢磨的,就是怎样把故事讲好讲活,让年轻人入眼入心,“毕竟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某种程度上,“清明祭英烈 扫码献鲜花”正是用“讲好故事”的方式,浓缩了英烈们的人生轨迹,也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王兴东对此很认同,他说:“清明节,就好比西方的感恩节。我们在清明缅怀先烈——不是走形式,而是真切地感知我们这个国家的根、源、脉,这是非常必要的。”

王兴东强调,清明祭英烈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精神命脉、文化基因”。

“那些先烈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信念、人格都还活着。爱祖国、爱人民、爱不断进步的社会,我相信这种信仰才是国家不断向前的动力。”王兴东说。

在网上祭奠烈士的同时,也有不少人选择参观相关的展览,回望历史。

《复兴之路》是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专题,展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清明节期间,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观众,较之平日有明显增长。”

陈履生说:“现在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比较多元,也有人对凝聚社会共识感到悲观。但根据我们的观察,那些爱国主义的展览,往往是观众参观最为踊跃的。这说明,对家国命运的朴素情感,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记者还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到,清明期间,参观该馆的观众也大幅增长。据该馆办公室新闻组组长吴娟介绍,该馆还在抗战网上纪念馆推出“清明节的铭记”专题,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的故事。

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网友“nini”带着儿子去参观了国博、抗战纪念馆的相关展览。参观完展览回到家,儿子想起一件事:“妈妈,我在你手机上那个讲革命英雄的网页留言,留言会永远存下来吗?”

“nini”想了想,告诉儿子“是的”。

儿子郑重地在“清明祭英烈 扫码献鲜花”网络专题上写下:“我是北京东城区板厂小学学生张铭。我要向英雄学习。我长大了,也是好样的。”

与其一同出现在中青在线网络专题留言版上的稚嫩话语,还有很多。

长春市绿园区朝小一年一班金蕊说:“谢谢英雄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要谢谢你们!”

临汾市曲沃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六班秦昊然说:“缅怀革命烈士,你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伟大。”

在王兴东看来,这些孩子们的心声,或许正是这次H5网上祭奠专题“最大的收获”。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