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中国经济“增长极限论”没有道理(2)

 中国正在着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

新常态下的转型,实质在于增长动力的切换,即不再依靠粗放式的资源耗费,而是向新一轮改革、创新、城镇化、开放与改善民生要新动力。

向改革要新动力。中国正在通过改革释放红利来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2013年以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为主的金融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并提出加快财税改革的政策。2014年沪港通实施,民营银行试点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力度有目共睹,这些金融改革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并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向创新要新动力。无论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要向中高端水平升级,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目前,中国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形态,正在迅速成长为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这些产业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中国发展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创新型产业正在中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动力。

向新一轮城镇化要新动力。以欧美国家约80%的平均城镇化率来看,中国新型城镇化在未来10至15年内还将消化3至4亿人口。据测算,中国新型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能带来7万亿至8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将达40万亿元,这对于基础设施、就业、内需的拉动作用都将呈增长态势。加之现有城镇基础设施的优化、生态环保产业的崛起、中西部产业的纵深发展,我国只要保持社会稳定与政策持续性,未来5至8年内,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再翻一番。可见,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还远未挖掘殆尽。

向开放要新动力。3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由点到面,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创新开放模式,在上海自贸区成功试点之后,包括天津、广东、福建在内的第二批自贸区已经启动。“一带一路”战略也将带动中国及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全面开放,并将拉动欧亚及全球经济增长。

向改善民生要新动力。我国的医疗、养老、住房、汽车、教育、保险等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存在大量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机会。不仅如此,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当中,需要切实改善民生的方面还很多,这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2015年全球利好消息明显:美国经济增长将使全球外需回暖,这大大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节约成本和消费者扩大消费支出。由此看,与其说中国经济出现增长极限的可能,不如说中国经济正处在经历转型阵痛后再次起飞的前夜,正在为更加扎实有力地实现经济长期稳定高质量增长进行修炼,未来的中国经济就像传说中的“凤凰涅槃”所描述的那样,将再度腾飞。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