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每当中国经济部分指标数据下降,西方就会冒出一些唱衰中国发展的论调。现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降至中高速,“断挡失速”、“增长极限”等观点又渐渐流行起来。与过往揣测中国经济崩溃的说法不同的是,这一轮“唱衰中国论”与过去两年外需疲软、资源消费结构调整、楼市萎缩等因素产生共振,也引起了国内部分人的“焦虑”和呼应。因此,如何走出这些论调的逻辑误区,消除一些民众的心理误解,对国家长治久安、稳定民心士气就显得相当重要。
纠正对当下经济的三种误读
2014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7.4%,比上一年增速降了0.3%,为2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舆论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担忧,首先源于这个最受关注的经济指标。
事实上,中国7.4%的增速,比起日本(0%)、欧元区(0.9%)、美国(2.4%)的增速明显高一大截。而从基数变大的经济总量看,2014年7.4%增速的年度经济增长总量,与2013年7.8%增速的年度增长总量大体相当。2014年经济增量则相当于1996年全年的中国经济总量。可见,单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变化,容易产生误读,而类似逻辑也体现在其他几个经济解读细节中。
第一种误读,是把部分数据的增速下行误解为经济发展的全面低迷。一些声音常常罗列整体投资增速下降、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利润下滑、高档餐饮和奢侈品消费低迷等下行数据,却有意无意忽略了民间投资、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高涨、全年装备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利润增长强劲、数码信息产品消费和旅游活动等呈现良好迹象。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为提升,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由此可见,看中国经济,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一叶遮目。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积极推进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新常态下的提质增效。目前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是明显的。
第二种误读,是把可控的风险释放误解为系统性风险端倪。近年来,个别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重化工业中小企业困难,小额贷款公司破产,联保互保等金融产品违约现象频发,银行不良贷款率提升等现象,体现了新常态下去杠杆化、去产能化的艰难进程。这些风险释放整体是可控的,没有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反而呈现了经济向好的重构良效。当下,生物医药、电子商务、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市场舞台上的主角。2014年全国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5.88%,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空间”现象蓬勃发展。市场反应是最好的经济晴雨表。旧的增长模式必将被摒弃,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注定是新常态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曲折却光明。
第三种误读,是把国际的通缩失衡误解为对外贸易极限。中国贸易增速的疲软,部分源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但主要还是源于全球尤其是欧美国家进口需求增长乏力,以及各国竞争性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全球化逆流。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2014年中国外贸仍保持稳健的增速,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巩固,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2008年以来新高。除此之外,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1400亿美元左右,高于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经济正在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引擎,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最大的践行者与支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