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四个全面”:习式战略布局新特征(2)

核心提示: 我党一系列重大的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与“主义”的交互作用,催生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鲜明的目标导向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鲜明的目标导向作用,它规定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

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历史。这个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近代以来,由于对“社会进步”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不同的“主义”。现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主义”作为发展导向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对“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带领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因为他们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才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只是经过长期探索并付出高昂的代价以后,才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欲速则不达。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任务尚未完成。推动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首先要经历一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过程。根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我们党认为从新中国诞生算起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有鉴于此,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前两步目标业已完成,第三步也开局良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这样的目标,将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配置资源力量,统筹协调发展有明确方向,将使党更加自觉自信地领导人民创造历史,将在全中国人民中形成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会为后30年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具体地体现出来;也只有实现现代化,才会为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创造前提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决定了实现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也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一句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既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性质还体现在,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译晟]
标签: 布局   特征   战略   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