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参加了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思想小传】
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郑新立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习经济,1981年毕业进入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这几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为他以后的经济理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1987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室工作的13年,更是为他日后从事经济研究理论工作起到了巩固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从学者型高官到中国新型智库负责人,郑新立一直处在中央决策、治国理政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并致力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智库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智库建设写入了《决定》,使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智库有三要素:第一是独立性(独立思考);第二是研究水平;第三是社会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强化智库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智库的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我们国家的各方面建设,这是智库建设的核心。
如何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最大难点
人民论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您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前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该怎么办?
郑新立: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数量不多。中国特色的智库跟美国的智库相比,从数量上看,美国有两三千,我们也有两三千。但是,中国的智库绝大部分都是在党政机构内部,都是内设(即智库人员属于公务员)。美国的智库全部都是基金会、个人资助、或者靠市场筹集资金;或者建立者先提出报告,有投资人有意愿出资,那智库就建立起来了。当然,其中有一种竞争机制,假如你写的报告没有人采纳、没有人出资,那就不适合从事这一行业。
中国智库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公务员可以集中精力搞研究,但是搞不好就变成了党政领导的秀才班子。给领导提建议是智库的主要职能,然而,有好多人就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揣摩领导的意图,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对中央文件的解释解读,而不去提出建议,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将来我们党的机构内部也要建设智库,但是智库人数要尽量少一点,大力发展一些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这些不吃财政饭的民间智库。我们民间智库提出的建议可以提供给党的机构内部的研究室供他们参考,他们也可以从我们这里吸收营养,来向各级领导部门提出一些建议。
智库有三要素:第一是独立性(独立思考);第二是研究水平;第三是社会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强化智库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智库的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各方面建设,这是智库建设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