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常修泽:中国改革发展的四个问题之我见(2)

核心提示: 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小组是超部门的,但是仍要加强统筹权威,不能使改革方案由部门主导决定。《道德经》讲,行大道者,要“超然”,改革一定要超越部门利益。

二、真正用“人本”思想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矛盾。虽然高层多年来一直强调“调整结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结构转型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还进一步突出。我在想,结构转型为什么一直转不过来?个中原因当然十分复杂,例如,有思想原因、体制原因、政策原因和操作原因等,但从更深层次的利益格局探究,其根源在于没有摆脱“物本位”和“官本位”两个本位的束缚。一个是物本主义,以物为本;一个是官本主义,官府主导。这两件事加在一块儿,把结构问题弄成僵化格局。

如何从这里走出来?我们是不是要换一个思路?换一个人本主义的思路。多年前我出过一部《人本体制论》。“人本”针对啥?第一,人本针对“物本”;第二,人本针对“官本”。中国的结构调整到了必须转换根本性理念的时候了。马克思在阐述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时有一段名言:在这一社会中,人们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按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怎样“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的本性”?注重人,这应这成为转型的灵魂。这个“命门”我们抓住了吗?

比如说,需求结构。三驾马车,现在很多着力点还是集中在投资上。多年都是这样,过分强调投资的扩张,而忽视与人直接相关的消费的释放。你看看,“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已经持续下降到2013年36.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按照人本主义的思路,应敲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这点上,再由居民消费倒逼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安全消费制度上来: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破解居民“能消费”的问题;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编织好全社会的“安全网”,破解居民“敢消费”的问题;三是加强政府对消费环境的监管,实行严格的责任清单制度,确保食品、药品等各个领域的消费安全,破解居民“放心消费”的问题。如果这样,“人本型”的需求结构这条线就拎起来了。

再比如,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现在尽管“工业产能利用率”已呈下降趋势并跌近国际通行的临界点(80%左右),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更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仍执拗于传统的粗放型物产思路,而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虽已达到48.2%,创历史新高,但与2012年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70.2%相比,仍相差22个百分点。特别是涉及“人”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指标,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仅为38.5%,而美国2010年是81,2%,虽然有阶段不完全相同的客观因素,但也不至于少于美国的一半吧?从服务业发展我们可以导到人的就业上来。这里有我的思维逻辑。什么逻辑?人本主义逻辑,而不是物本主义和权力本位的逻辑。总之,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思维,真正用人本思想来推进结构转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常修泽   中国改革   发展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