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的时代价值
中国虽然不是互联互通倡议提出的第一家,但中国却是东亚互联互通战略的最积极推进者。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回应了东亚地区客观发展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有利于稳定和拓展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改变“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习近平在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曾谈及,增长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互联互通涵盖了中国与东亚国家合作的所有方面,阻碍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即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消除这些障碍即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即是赋予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纲领性做法。不仅如此,中国的互联互通战略还有利于改变亚洲传统形象,提升亚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习近平在2014年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谈及“亚洲国家必须积极作为,在亚洲资源、亚洲制造、亚洲储蓄、亚洲工厂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创造、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这些目标,互联互通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第二,为未来的东亚合作设计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合作思维模式。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东亚自身的经济增长需要,客观上都要求东亚摆脱传统的发达国家狭隘的合作范围和路径,进入一个全新的合作阶段。中国的互联互通战略正是上述现实的反映和下一个合作阶段推进的践行者。一直以来,东亚国家试图通过“遵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合作路径,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如在合作领域,东亚国家一直在努力尝试以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等软件联通为主,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成员参与并签署的自贸区协议多达上百个。不过,这种过多偏重于“规则”的统一显然不能满足成员实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毕竟,东亚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是不同于当时欧美国家发展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单一“联通”已不足以满足东亚各国之间未来交往的需要,包含有全方位的“五通”才是题中之义。也因此,建立包括硬件的基础设施、软件的政策制度和人文交流在内的联通才能真正反映诸多东亚发展中成员的利益诉求,也才能顺应东亚地区未来发展需要。
当然,要实现东亚的全方位发展需要在思想与行动上的创新。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正在努力引领东亚国家实践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完成互联互通战略的目标不仅需要东亚各国改变传统封闭的思维理念,同时在具体行动上也要突破传统经济发展路径的思维,如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一种创新,通过整合亚洲资源,树立亚洲资金为亚洲人服务的理念,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杠杆效应,以撬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改变基础设施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
第三,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新一代大国的形象。互联互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投入往往在一国国内需要政府出面,在地区层面上则需要地区领导者出面。历史上,任何大国在实施对外战略、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时,都会附加某些政治条款,例如1997年美欧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援助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部分东盟国家时即如此,由日美长期主导的亚洲国家开发银行在对帮助亚洲国家减贫过程中也是如此。当今东亚发展中国家硬件基础设施资金严重缺乏,而传统上依靠发达国家资助也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发达国家国家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普遍陷入增长的困境,自然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能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周边发展中国家援助方向也在调整,从过去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入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等软件建设的投入上。另外,像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限于目标定位和业务方向,也难以满足庞大的互联互通建设的资金需求,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在2013年仅向亚洲基础设施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资助。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以新一代大国形象出现在地区乃至世界上,中国提出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正是新一代大国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的体现。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设和丝路基金使用,以及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的优惠贷款等方面,中国打破传统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积极出资支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款。中国不仅成为当今东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出资人之一,而且也是最大的智慧贡献者之一。向东亚地区输出中国的发展经验,与东亚国家分享经济增长经验,以便相互借鉴和学习正在成为中国关注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做法。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难度之大超过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却并没有为基础设施所制约,反而在短时期迅速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期间中国在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亚洲基础设施提供了“软”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一旦走上正式运作轨道,不仅可以借鉴其他多边机构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将中国的经验和做法传播给东亚,加快东亚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速度,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注释】
①王勤,李南:“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及其实施成效”,《亚太经济》,2014年第2期。
责编 / 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