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中,中国与东盟既是友好近邻又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东盟各国领导人赞赏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14年双边贸易额增幅为8.3%,增速快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幅,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创造良好的条件。2015年东盟将面临“大考”:按计划年底将建成的东盟共同体还有超过10%的目标没有完成,剩余的一体化内容难度较高;东盟牵头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年内将完成谈判。一方面要全力以赴实现自身共同体,又要牵头组建RCEP,难度确实较大。同时,缅甸、泰国、印尼等东盟内部国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分散东盟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和RCEP谈判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中国和东盟对打造升级版的自由贸易区已达成共识,而更大的开放市场、密切双方经济联系,也是“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双方要通过产业合作升级,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与此同时,中国要扩大在东盟的投资,扩大进口商品的规模,促进双方互惠互利。
国内沿线各省区主动谋划踊跃接轨
“一带一路”也得到国内沿线沿路各省市区的积极响应,各地正积极谋划,踊跃接轨,全力推进。据凤凰网“寻路中国”工作室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至今,已有27个省级行政区的70余位官员争先恐后地表示,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承担重要角色。其中,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重庆、云南、四川、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福建、河南、贵州和西藏、广东、广西、海南等20个省级行政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作为重点工作列入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20个省区市经济规模之和,占全国比重达68.6%。一时之间,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政府频繁召开论坛、研讨会以寻找优势、寻求合作,并且其中的多数在北京高调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告自己在“一带”或“一路”上的显要位置,“桥头堡”、“黄金段”、“核心区”、“枢纽”、“自贸区”等概念漫天飞……甚至很多地方的定位彼此冲突,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争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初的交锋,发端于西安和洛阳,随后又扩大到重庆、郑州和连云港等地。2013年9月13日,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最先发声,表示“西安将争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也在当月的2013欧亚经济论坛上表示,要“把陕西打造成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随后,郑州依托“郑(州)欧(洲)班列”,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争夺战。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表示:“虽然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西安和洛阳,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放在郑州最为合适”。这一表态后,郑州立刻成立了专门的“争取纳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领导小组”。而同样依托铁路、坐拥“渝新欧”铁路的重庆,也为自己加上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的冠冕。其后,四川、内蒙古等地也相继表示,自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或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
几乎同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争夺也硝烟弥漫。先是广东省在2014年年初率先提出,要“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的作用”。汕头、广州、江门、东莞、惠州、深圳等地随后相继表态,要打造“海丝”枢纽。福建省紧随其后。2014年9月,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的四位市长同台激辩谁是“海丝起点”,更为海上丝绸之路争夺战注入了强劲的“福建势能”。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江苏的连云港市,提出“作为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要把连云港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方桥头堡”。甚至,乍看起来关系不大的江西省也宣称,自己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理由是“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景德镇的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的商品”。放眼看去,“南起点”、“北起点”,“瓷起点”、“茶起点”,中国遍地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除了“一带一路”的“起点”和“桥头堡”,80%的表态地区在定位自身时,使用了枢纽、节点、支点、门户、通道、黄金段、核心区等词汇。
此外,“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空中丝绸之路”等概念也应运而生,成为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着力打造的重中之重。
综合表态省市的定位与实际建设情况,位于西北五省的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最多进展。自封“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陕西,猛打文化、旅游、自贸区牌。2014年9月下旬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6月18日首发“长安号”丝绸之旅旅游专列和七处丝绸之路景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让陕西赚足国内外的眼球。此外,西安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园区(西安)核心区的高调动作,也一度成为第二波国内自贸区争夺战的热门之选。同时,西北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内成为了陕西践行“新起点”的最佳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