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中国智库建设10大关键词(3)

关键词八:激励

激励机制是促进中国智库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智库建设的激励机制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智库内部而言,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是每个智库领导人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应该在组织内部建立起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年轻人才,应提供较为宽裕的生活保障条件,并结合相关奖励和晋升标准激发其研究动力。从整个智库体系来说,应该建立基于组织实力、研究质量、政策建议被采纳情况、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等的智库综合评价体系。智库评价体系不等同于智库排名。在美国,智库评价报告和年度排名的重要作用是让智库资助者了解他们所支持机构的业绩。但是,西方智库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与中国智库截然不同。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客观、可靠、全面的中国智库评价指标,激励中国智库共同进步。另外,鉴于智库评价体系本身也是相关智库的研究产品,我们应鼓励社会上出现多套智库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之间存在竞争,就能提高决策者对智库产品的鉴别能力,也能提升学界对智库的科学评价水平。

关键词九:监督

监督机制能促进整个智库体系良性发展。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政策分析市场,如无相关监督机制,智库很可能因“求钱若渴”而丧失独立性、客观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针对智库行为进行纠偏。在确保智库基本立场观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可以与行业协会和资助智库的基金会合作,建立基本的准入门槛、职业标准、财务审计制度等,以保证智库的研究能力和职业操守。在建立健全针对官员的政策问责纠错制度的同时,也应探索针对智库政策建议的问责机制。智库服务重大决策时,一旦发现智库和决策主体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间存在共谋关系,出现决策失误、产生重大负面社会影响、造成重大损失,应该根据相关法律追究智库的连带责任。

关键词十:国际化

智库国际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各国智库发挥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界线,共同影响着全球政策过程。近年来,中国智库已在交流活动国际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方面取得初步成绩。中国智库通过论坛、峰会和出访等形式进行国际人员交流并建立互信;通过发表外文论文、出版外文著作等方式推动中国经验和中国观念向全世界传播。这些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但是,中国智库还应在组织结构国际化和政策影响国际化两方面进一步努力。智库组织结构国际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包括外国的人员资源、组织资源、网络关系资源三个方面,推动中国智库树立国际地位。中国智库也应通过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在国际组织中谋求更重要职位等方式,积极影响他国决策者和国际社会,从而最终将“二轨”国际影响转化为“一轨”国际影响。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关键词   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