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近期,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刻理解中国智库建设的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专业
专业性是智库区别于其他政策参与者的本质特征。作为政府决策“外脑”,智库的职能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向治国理政者提供专业政策分析和决策咨询。随着党和国家面对的内、外部决策事项日益复杂,决策者越来越需要来自专业智库的智力支持。智库的专业性意味着如下几点:首先,专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长期积累。其次,专家应甘于坐冷板凳,对非热点问题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国家决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知识储备。最后,专家应对政策问题有跨专业的认识。政策问题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此,智库里应既有跨专业的通才,也有很多关注相同政策问题但又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
关键词二: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智库要发挥其影响力,必须和政府之间建立直接渠道,以便将研究成果向政府决策者输送。因此一直有中国智库“只有国家队,没有民间队”的说法。但是,影响力并不仅仅依靠智库和政府间的直接渠道。除了通过直接渠道获得专家建议外,我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社会信息搜集和过滤机制。这些间接影响机制帮助政府决策者了解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舆论的声音。同时,专家也可以利用媒体平台主动传播自己的见解。中国政府历来非常关注舆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从网络上听取网民建议。另外,很多政府官员也经常以非正式身份参加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政策讨论会,从中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因此,无论是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国家队”,还是没有官方背景的智库“民间队”,都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去影响政府决策。事实上,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多项重大决策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智库专家间接影响的身影。
关键词三:独立
人们对独立性概念存在片面理解。第一,人们常把独立性视为一个研究机构能否被称为智库的判断标准。正确的理解是,我们应批评某些缺乏独立性的智库,并积极推动智库追求独立性,但不能因为某些智库缺乏独立性而将其排除在智库概念范畴之外。第二,一些人认为智库应刻意与政府保持距离以体现其独立性。其实不然。政府是智库研究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智库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有助于智库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向政府输送。政府也是智库获得政策研究所必需的信息和数据的最主要渠道。没有这些资料,智库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就很难得到保证。第三,独立性并不等于中立性,它不意味着智库不能公开支持某种倾向性观点。智库的政策倾向往往是智库专家因其教育背景、信息来源和对客观社会价值独立评判的结果。最后,所谓智库独立性的丧失,其实质是智库被某些利益集团收买,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工具。如果一个智库被发现依附于某个利益集团,它的公信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就不会对决策者和公众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