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中国智库建设10大关键词(2)

关键词四:创新

智库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其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思广益。智库产品不可能来自极个别聪明的大脑。很多智库思想是在征求大量相关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也是智库新思想很难像学术出版物那样找到最初提出者的原因。第二,洞察社会。智库的政策建议应建立在专家对社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专家由此发现潜在社会问题甚至危机,提出解决症结的关键对策。第三,把握时机。许多新思想之所以无法成为政策,很可能是因为其提出不合时宜,从而无法获得更多支持。把握时机也意味着智库专家要做时刻有准备的人。当国家和社会急需新见解时,专家能够从容地将准备好的研究报告交给决策者。第四,组织和行动创新。面对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智库应积极适应,探索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行动策略。一些智库从组织结构上探索新机制,以吸引各方面资源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和影响力。一些智库则开发新交流平台和宣传渠道。如今,大量智库都在新兴社交媒体开设了公共账号,并开展众多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关键词五:务实

务实是智库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务实是指研究过程中追求真实。智库专家应接受严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能够运用规范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了解实情,保证调查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事实上,即便掌握了比较全面的真实资料,对政策成败进行评估也需要卓越的能力。然而,一些智库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经常提出一些“半生不熟”“水土不服”的咨询建议。同时,经常有专家批评政府“拍脑袋决策”,但这些批评本身也可能就是拍脑袋的结果。其次,务实意味着智库产品要务求实用。这既要求智库的研究成果水准过硬,能抓住问题要害,也要求智库研究报告不能只发现问题,还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并对政策建议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最后,务实还意味着智库产品应通俗易懂。和一些晦涩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同,智库产品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或社会大众。智库专家应有能力将复杂的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咨询建议。

关键词六:竞争

思想产品要经得起市场竞争的检验。这里的市场是指政策分析市场。政策分析市场的产品就是智库生产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政策市场的最终需求方是政府决策者,媒体和大众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消费者。但是,政策分析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政策制定者往往对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很难判断,需要建立政策思想同行评审和同行竞争的机制。在辩论过程中,当一个政策方案优于另一个方案时,提出或支持这一方案的学者在辩论中就会获得更高的政府声誉和公众知名度。同时,相关智库也能够提高声誉,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者的青睐。一个能够让多种政策主张公开辩论的平台,可以帮助政府和其他政策参与者更加科学地评判不同观点,政府也宛如进入了一家摆满了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超市”。借助政策分析的市场竞争,政府的总体决策质量就能够提高,而智库的政策分析能力也能够提升。

关键词七:合作

智库之间不仅要有竞争,也需要合作。当代中国智库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多种组织形式的智库共存于一个时代。不同智库都有各自的优势。例如,官方智库往往行政资源丰富,和政府之间建立了稳定的沟通渠道;高校智库往往学科齐全,善于把握前沿科学理论动态,并培养了丰富的后备研究人才;社会智库则组织形式灵活,社会经验丰富,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联系。因此,合作能够促使不同智库之间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研究水平,拓宽影响力渠道,突破单个智库人力和技术方面的瓶颈。促进智库间合作需要整个决策咨询体系努力营造共赢的制度氛围。例如,在决策者重大战略招标课题的申请和成果评价过程中可向合作型研究团队倾斜。同时,政府可以搭建智库决策数据平台,鼓励智库间的数据分享和共享。近年来,国家倡导并推动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组建了一些协同创新中心,其实质就是鼓励智库针对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组织间合作,甚至是智库和其他科研院所、企业间的协同合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关键词   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