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黄仁宇:武则天的成功在于御夫有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仁宇:寂寞于她,只是个笑话

我开始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常感到一类题材,不易处置。武则天也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于含风殿驾崩时,武则天已是27岁的大龄女性。跟所有未曾生育的嫔妃一样,皇帝死后不久,她也剪去三千青丝,遁入感业寺,青灯古佛,了度残生。命运似乎对他不公,黄仁宇先生指出“她在十三四岁之间入宫为才人,所谓才人半为侍女,半为皇宫中没有实际名分的姬妾”。

无名无分,却依旧要像那些有名有分的嫔妃一样,遵守规定,为“龙驭上宾”的男人保守身体与心灵的纯真。这似乎有点强盗逻辑——我曾经拥有,你不可染指。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弄人,不管你是多么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总有一条不变的道路等待着你。寺内的女人都死了心,武则天也一样,只是她内心深处多少还有一些幻想,想着那个男人能够带她走出苦海,她不想就这样孤独地度过她的一生。这个男人就是继位的李治。

武则天应该感谢李世民,如果不是他病卧床榻,李治也不能长时间地陪伴他的父亲,自己也就不会与年轻的太子发生情感上的交集,而日后所发生的故事也就无从谈起。黄仁宇先生说“李治巡经该地(感业寺),之后她被纳为昭仪,即下级嫔妃,一年之后皇后被废,武则天立为皇后”。

李治将武则天从尼姑提升到后宫主人的地位,于公元649年夏天的那次邂逅不无关系,显然,那次相遇让还是太子的李治久久不能释怀,他无法忘记那个曾经属于父亲的女人。这个被黄先生称作“天资极高,读书极多,而尤以意志力极强称”“才貌识见都不能算平庸”的女人终于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皇宫。

黄先生的这段评语让人想起一段故事,武则天被选入宫,母亲认为宫门一进深如海,伤心落泪,她则说进宫未必是件坏事,说不定女儿这一去就会有大出息。武则天肯定会记得这句话。由此,她入宫后的一切所为,很难说没有经过策划与预谋。传说高宗李治去感业寺,是被武则天的一首托人寄往皇宫的情诗所感召。这首情诗是这样写的: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之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是个主宰命运,而不甘被命运主宰的人。太宗时代,她默默无闻,没有名分,李治朝,她不能再庸碌无为。难道李治死后,她再去做什么尼姑不成?

从昭仪到皇后,武则天用了5年时间,先是借王皇后之力除掉李治宠妃萧淑妃,后又将女儿之死归咎于王皇后,使李治反目,终以“废王立武”成为最大的赢家。黄仁宇先生认为,武则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拥有能控制李治的力量有关,这一点“无可置疑”。权力暗战是如此,后宫宠幸上亦如是。黄先生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高宗有子八人,前四字出自后宫其他嫔妃,后四字则全系武后所生。以唐朝皇帝姬妾子孙之多,如太宗有子十二人,玄宗有子三十人,宪宗有子二十人,武则天必曾专宠于李治之后宫”。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