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与此相对应,隋唐时期建立的一系列相对完备、合理的文物典章以及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单从制度层面来说,唐代的御史台制度完备且合理,并在唐代特别是初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整肃纲纪、察举百官”唐朝御史台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主要有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构成,其中御史台制度是其主干内容。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
形成阶段:御史、谒者、司隶三台合一
唐王朝建立伊始,其开国者唐高祖李渊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谨慎从政,因而唐朝初期的中央官制及其他重要制度都依照隋朝旧制施行。御史台制度也不例外,正如《唐会要》所著:“因隋旧制为御史台。”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后,十分重视吏治,特别注意以御史吏治。在集成隋制御史台的基础上,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两人,并将隋朝时期的司隶台统一到御史台中来,形成了御史、谒者、司隶三台合一的局面,进一步集中了监察权力。
变革阶段:左、右御史台明争暗斗,变故不断
唐高宗至唐睿宗时期,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王室内部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致使御史台制度变故不断,废置无常。高宗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御史中承改为司宪大夫。咸享元年又把宪台改为御史台,改司宪大夫为御史中压,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御史台被更改名称,而且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当时左右肃政台的分工是:左肃政台专察京师百官及军旅,右肃政台专察京师以外的文武百官。到中宗神龙元年,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由于左右御史台当时职责不清,彼此争权,唐睿宗李旦即位后随即召二台并察京师,但是依旧争斗权力。于是在太极元年以“二台并察京师,资位既等,竞为弹纠,百僚被察殆不堪命”为由,“依贞观故事,遂废右台。”
废除右台后,其官吏皆迁隶左御史台,并将左御史台更名为御史台。
稳定阶段:制度趋于完善,变化不大
唐玄宗即位以后,政局较为稳定,经济繁荣,进入了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虽然在唐玄宗先天二年九月又复置右御史台掌管地方监察,但经历了短暂的一月左右时间就被再次废除了。从唐玄宗统治时期至唐朝末年,御史台制度更趋完善,御史台机构逐步稳定下来,再没有大的变化。
唐朝御史台地位演变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制度的演变都是随着中心集权的兴衰与否同步展开的。唐代御史地位的演变过程也具有相似的发展特征。但是,当我们仔细考察唐代御史的发展变化时,却会发现历史文献所揭示出的并非仅仅是一条由盛而衰的简单曲线。
(小标题) 官僚制中的御史台长官地位显赫,多升迁宰相
唐人李华天宝十四年撰写的《御史大夫厅壁记》中,记载了从隋末义宁以来至天宝末年,御史大夫出任宰相以及相关的情况。这一记载表明,隋末唐初以来御史台长官地位显赫,是升迁宰相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心高官之间迁转改任的一个主要职位。
(小标题)唐后期御史台地位风光不再,地位下滑
检索唐后期的历史文献,首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后期郎官兼任御史的现象极为普遍。
据史料记载,唐后期无论是御史还是其长官都要借助郎官、丞郎来提高其社会威望。其实,郎官兼任御史并非后期才有,玄宗开元时期就有宇文融以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的记载。但当时还没有以员外郎来“重风宪”的必要,反之,是以“风宪”的职务来抬高括户使宇文融的声望。
在穆宗时期的臣僚中,传统的仁义礼让、勤勉奉公的观念已变得极为淡薄,取而代之充斥官场的是尔虞我诈,搬弄是非,相互排斥,争权夺利。这种腐败的政治环境必然给士人传统的道德理念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后期官僚的价值观、执行公务的态度转变都应该与这种政治大气候有关。
此外,从唐人对就任御史职务采取如此消极的态度,我们不难推知后期上任御史职务,未必是一件风光十足的事情。
综上所述,唐后期御史形象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从官僚制度的硬性规定看,御史地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御史在仕途迁转中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御史在士人眼中的地位以及后期所处的境遇并不乐观。我们认为史书中出现这两个方面的记载并不牴牾,它客观的记述了后期执法部门的真实处境。在礼崩乐坏、士风日下的历史大趋势下,御史的素质形象以及社会地位发生下滑也是在所难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