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反腐败有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学院院长、教授 乔新生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全面回顾了反腐败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为今后反腐败指明了方向。全会特别指出,深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坚持“一案双查”,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与十八届中央纪委历次全会相比,本次全会有哪些“变化”?“双查”制度意义何在?日前,光明网记者邀请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学院院长乔新生教授来解读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要点提示】

●中纪委全会释放出来的重要信号就是,通过反腐败逐渐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通过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真正实现标本兼治。这是我国反腐败的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良好契机。

●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要把政府经济逐渐地转为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把政府手中的权力“赎买”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市场主体的生存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腐败现象是因为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民主法制建设,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少数人选少数人”现象。

●“双查”制度,就是要通过建立倒逼机制,把那些提拔任用腐败分子的高级领导干部拉下马,让他们失去利用权力结党营私、徇私舞弊的机会和条件。

●我们之所以对反腐败充满信心,是因为中国的反腐败方向正确。

  反腐败不能“割韭菜”,不能治标不治本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反腐败制度研究的学者,我认为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如果不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那么,反腐败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反腐败不能“割韭菜”,不能治标不治本,而应该从根源入手,解决腐败滋生的深层次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腐败的发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反腐败的成本。

当前在我国滋生腐败的原因是多样的。部分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导致腐败滋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事实证明,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腐败现象并没有中国严重。这说明市场经济滋生腐败的基本假定或者理论命题并不成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腐败现象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当今中国社会存在“人人痛恨腐败但是人人希望腐败”的社会现象。一些人痛恨腐败官员,可是,当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摇身一变成为腐败分子。一些高等院校的教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痛斥腐败现象,可是,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之后,立即变成了腐败分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奉行官本位,只要走上领导岗位,要想避免腐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就在于,把人类的劣根性和制度的建设割裂开来。好的制度让人们不敢腐败,不好的制度让好人逐渐地成为腐败分子。

当前我国社会之所以出现大量的腐败现象,一些大学教授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大肆从事权钱交易腐败犯罪行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官员的行为不受约束,他们可以在领导岗位上为所欲为。如果建立完善的反腐败制度体系,那么,许多腐败现象就不会发生。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腐败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付出的成本。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反腐败   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