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钱乘旦:陈乐民的当代欧洲思想

陈乐民先生中西文化修养深厚,博览群书。除去专著,还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和随笔。这些笔记所涉甚广,兼有中西文史哲,杂中求专,专中求博,力图在中西历史与哲学中找出通道。北京三联书店于2014年出版了陈乐民先生的文集凡九卷,但是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对他思想的研究和传承。日前,先生的部分生前好友,以及有关欧洲史、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围绕九卷本陈乐民先生关于西方文明的思想举办了“与陈乐民先生共同探讨近代文明的进程”研讨会,社科院欧洲所陈乐民先生的同事对先生31本未刊读书笔记做了系统的梳理,整合了他的重要专著和文章随笔。与会者对陈乐民先生关于欧洲历史、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者仁也,陈乐民先生平生从未大声说过话,一直以工整的小楷写作。他以儒雅的风范,深刻的中西文化学养被学界誉为“最后一个绅士”。2015年1月7日,陈乐民先生逝世六周年,1月28日,陈乐民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值此之际,本报特编发此版,以作纪念。

陈先生是欧洲研究大家,他关于20世纪欧洲的思想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谨以《20世纪的欧洲》切入讨论他的当代欧洲思想。

1

陈先生对当代欧洲有一些精辟的见解,这出于他对战后欧洲的基本判断。在陈先生看来:“20世纪的欧洲其实应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这个世纪的上半叶不过是19世纪的继续,并为19世纪做了‘结算’。”(陈乐民作品:《20世纪的欧洲》,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9页)因此,当代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与之前的欧洲相比,它最大的变化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边缘化’”:二战“以前的欧洲似乎被推进历史里了,那些欧洲人引为自豪的辉煌岁月,都成了‘昨日的世界’。”(第11页)

这是对当代欧洲的基本判断,也是对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断,主导世界潮流数百年之久的古老欧洲衰落了,它沦为美国的附属品。“只有美国,鹤立鸡群,世界上哪里有热点,就必然有它的身影,试看今日之天下,……何处没有美国的炙手可热的影响。一个罗马帝国式的古老梦想在重温,在勾勒,虽然难免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相形之下,欧洲无论如何繁荣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甚高,也只能退居美国大厦的‘厢房’。”(第9-11页)

就美国成为引领世界的国家而言,这不是陈先生的首创之见,二战后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陈先生的洞察却在于他对欧洲应对变化的见解上,在这方面,他表现出独树一帜。按照陈先生的诠释,欧洲人对此心知肚明,但并不甘心,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激烈竞争,尤其是美国的竞争,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曾经说:欧洲正在做一场“生存和没落之间的战斗”。(第48页)

这样就涉及到当代欧洲最引人注目的事态之一了:欧洲一体化。按照陈先生的说法,20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主要特点是两“化”,即“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边缘化’和欧洲诸主权民族国家之走向‘一体化’。”(第7页)两“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陈先生认为,“一体化”是欧洲摆脱“边缘化”的努力与尝试:“在全球经济中与美国和日本竞争需要建立欧洲大厦,如果不这样做,则单个欧洲国家将会发现自己在经济上被两个更大的、更富有进取精神的国家挤出竞争行列。”(第109页)换句话说:为了每一个欧洲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致覆灭,欧洲需要“一体化”。

这个见解很独到,多数人(至少在中国)在谈论欧洲一体化问题时,一般都老生常谈,突出欧洲人在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浩劫之后渴望和平,希望永远摆脱战争,因而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捐弃前嫌,为世界树立了缔造和平的光辉榜样。人们进而谈论一个时代的终结,那就是民族国家时代的终结;人们津津乐道于新的历史进步,欢呼超越民族国家的新时代之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欧洲——那个已经衰落的欧洲,又一次引领世界。看来,欧洲再次为自己找到了新的辉煌!

对此,陈先生却当头棒喝。他指出,“欧洲:还是‘民族国家’的时代”,现时的“欧盟”仍旧“是主权国家协调政策的‘联合体’,一种通向联邦性质的国家联盟”;尽管“西欧民族国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性’的成分确实已经大为增多,而且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欧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的‘同一性’还会增多,……但是超越时空的逻辑取代不了现实的世界,今天看来,那仍不过是看不到边际的乌托邦。”(第103,110,113-114页)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陈乐民   当代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