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柯华庆:西方兜售“普世价值”的真实缘由(3)

核心提示: 西方宣扬普世价值的真正危害在于他们强制要求发展中国家采纳他们现在的政治制度,他们忘记了他们曾经是通过梯子一个一个爬到现在的位置,现在他们将梯子踢掉,要求发展中国家蹦上来,结果很可能发展中国家摔死了。

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制度时必须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很多制度要解决的是现代化之后的问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目标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是要减肥,而我们是要增肥。减肥药对胖子很有必要,但如果营养不良的人也吃就会死掉。制度的好坏犹如穿衣,关键在于合体,也就是说,制度本身要与目标、起点和约束条件相符合。制度无所谓先进与否,而在于合适与否、实效如何,能够有效实现目标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很多学者看到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成功制度以及它带来的成功结果,就忘记了这些制度起到实效的条件,而将其当作普适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证明照搬他国制度的后果是严重的。在发达国家是个宝的先进制度常常在发展中国家变成了草。西方主要国家曾经先后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推动“颜色革命”,导致这些国家政权更迭,结果是这三个国家政治动荡、经济持续衰退。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之春,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发生一系列以“民主”为号召的反政府运动,波及突尼斯、利比亚、也门、埃及等国,多国政权被推翻。但仅仅过去两年多时间,“阿拉伯之春”已变成“阿拉伯之冬”:政治动荡、社会混乱和经济凋敝。

一百多年来的国际政治实践表明,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府如果不能凝聚全社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符合民情国情的政治变革,而是把解决一切问题的希望都寄托于采取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则其成功概率很小。仅仅政治变革只会使民众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政府永远满足不了这些期望,结果期望转变成失望,而且是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失望,从而使社会陷入动荡,经济走向凋敝,甚至整个国家都可能走向解体。(参考张维为:《从国际政治实践看“普世价值”的多重困境》,载《求是》2013年第20期)

价值自信与制度自信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倡导普世价值观时,我们曾经热情拥抱,也曾经惶恐不安,甚至于否定权利、宪政、人权保障等普世价值,这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每当西方发达国家推广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时,理性而自信的态度是首先自问:我们认同这些价值吗?不同主体的价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自由的价值、民主的价值、法治的价值就得到了我们的认同,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有些价值可能是我们不认同的,例如美国人认为机会平等就行,而中国人可能希望结果更平等一些,此时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有这样的价值我们也一定要有这样的价值。每个主体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理由做自己的梦。中华民族的有些梦可能与美国梦相同,有些梦可能不同。梦想相同我们不必喜,梦想不同我们也不必忧。

不同国家的价值不同,制度自然可以不同。当我们的价值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时候,我们的制度也完全可以与他们的现行制度不同,因为我们的起点可能不同、约束条件可能不同。制度的好坏在于能否实现目标,对制度的自信来自于其实际效果。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话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后一句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内涵,我们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现代社会主义。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自十八大就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表明我们非常认同法治、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爱国等现代价值,也就是说,我们都接受这些普世价值。同时,我们也特别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的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我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强调并不表明我们崇尚的价值与西方发达国家价值的区别,而是表明我们所采取的制度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所有的制度都应该围绕主体中国来创立,能够有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我们每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中国是全球化下的中国,我们需要自信,也需要他信。当我们的价值获得其他人或者国家的认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主张普世价值,然而我们知道不同国家实现这些价值的制度可能千万条,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普世价值   西方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