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政治发展: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在现代国家建设中,政治发展是国家转型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表现形式。在现代的政治逻辑中,政治发展是以民主化为取向的国家成长、制度完善和民权实践的政治建设过程,有自己的逻辑,不能特立独行,因为它时刻离不开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所给予的现实规定性和发展基础。当然,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这个政治空间,所以,政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也能产生重要的作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上构成了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使得其中的任何一项发展出现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在今天经济发展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保障国家驾驭经济发展能力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愈发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形成了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联动改革和联动发展,才创造了中国发展的成就和奇迹。换言之,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保障了中国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顺利展开。然而,尽管中国的政治处于有效的发展中,但中国特殊的国情、独特的发展道路以及国家制度形态,还是使得不少人无法从一般的经验和日常的常理中来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与可能。对于中国发展的未来,人们有这样的共识:如果中国能在巩固现实基础上持续发展下去,中国就一定有无比美好的未来;但是,在中国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上,人们是有不同疑虑的,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其实,中国政治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不仅是人们把握中国未来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国家转型与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是否可持续,不是先验性的问题,而是极为现实的问题,既取决于现实的条件,也取决于国家的正确作为和科学把握。因而,立于当下来应答这个问题,不是要给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而是为中国政治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各种资源与战略。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实现政治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可能,其依据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到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在实在的空间中,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交融,全球性的市场经济机制与通则进入到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在虚拟的空间,网络经济已全面展开,汹涌澎湃,在赋予中国公民全新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第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变化,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个体及其所构成的社会成为基本的权力主体,共同决定着国家与政府,影响着政党的政策方针和治理方略。这种权力结构使得民主与法治成为权力合法的根本来源。第三,随着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尤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已全面成为国家治理与权力运行的依据和准绳,制度已成为国家治理与运行的轴心,权威性日益提高。第四,严格的退休制度和任期制度,使得中国的国家权力不仅是开放的,而且实现了全面制度化的定期更替。权力的开放性以及权力更替的全面制度化,既保证了社会内部的有序流动和政治参与,也保证了治国理政权力的全社会配置以及治国理政者的职业化、专业化、任期化。第五,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国家建设品质使得中国尽管有自己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坚持,但从不固步自封,强调开放、学习和创新是中国成长的内在动力,这使得中国社会思想、战略谋划、体制创造、政策安排等都会积极地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从而保持思想理论以及战略观念的与时俱进。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已经拥有保证政治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然而,这种基础与可能要转化为可持续的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治本身,其中最核心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权力属性;二是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三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国家权力属性关系到未来国家掌握在谁的手中的问题。中国是实行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人民当家作主,其组织保障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其制度保证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国家权力属性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有效地避免经济与社会分化所带来的国家权力归宿的集团化、私有化,使国家权力能够时刻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领导全体人民、凝聚整个民族、服务整个国家的共产党通过其组织形式、干部制度、领导体制以及群众路线,能够有效地保证这种国家权力属性的长期不变。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就道出了其中的真理:中国的关键在党。至于安排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尽管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其本质是现代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且是有效的。虽然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古典政治文明,其制度水平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但今天的中国制度根本就不是中国传统制度部件的现代组装,而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制度部件的中国组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组装这些制度部件的价值取向是民主共和。因而,无论如何,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是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制度体系,只不过中国在组装其现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是从中国国家转型以及新国家的组织和运行的需要出发的,是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出发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的经典原则与形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正因为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建构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与需求,所以,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显示出高度的有效性。制度的现代性、适宜性以及有效性,必然为政治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与制度保障。
但是,客观地讲,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性、适宜性与有效性,并不意味着中国政治制度的规范性和完善性。从保障国家、整合国家和发展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体系是适宜和有效的,但从治理国家、平衡国家与社会、提升国家组织与运行质量的角度讲,中国的政治制度还需要进行更为系统、更为规范、更为精细的规划与建设。正因为如此,中国在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那么中国的政治也就拥有了巩固国家政权、巩固国家制度以及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中国政治维持和保障其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结论
对中国来说,几乎现代政治的所有要素都是外来的,而且中国建构现代政治的动因也不是内生的,其最初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保住大一统的国家。但是,中国建构现代政治的过程与行动却是自主与自觉的,其核心体现就是将现代政治建构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紧密结合,与建立一个能够超越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新国家紧密结合。这种自主与自觉,使得中国是从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出发,从中国国家转型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用现代政治要素和政治原理来搭建中国的现代政治,形成了现代性与中国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固然可以从现代的政治原理来分析和把握中国政治,但要真正把握中国政治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还是要回到中国自身。换言之,要从中国的角度和逻辑来把握中国的现代政治。在这其中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现代政治一直是在力图解决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国实现整体转型、全体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这两个根本性的历史课题中建构起来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现代政治以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机能,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整体转型以及人民的整体掌权。这无疑是现代人类政治文明中的一大奇迹。至于国家的整体转型与人民的整体掌权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现代政治的,则需要另一篇论文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