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贾康:制度创新要大踏步跟上新常态要求(3)

核心提示: 新常态有三个关键词,一是中高速,二是结构优化,我认为第三个词更为关键,那就是创新驱动。

寓调控于改革的全局协调和长远追求中

记者: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改革元年”,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调控具有为全面改革的展开提供条件配套的特殊意义。尤其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宏观调控的动向与举措就备受关注,也对改革能不能在深水区推进产生疑虑,您如何看待?

贾康:客观而言,上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第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是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让市场充分起作用,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调控理念。哪怕是年初经济下行压力比较明显、市场比较悲观,甚至有新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调抬头的情况,管理部门表示只要中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可接受的区间之内,政府绝不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这再一次清晰地表明使市场充分起作用的空间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让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排挤落后与过剩产能,已成为促使产业、企业、产品在升级换代轨道上持续运行的有效压力、动力机制。这一点也表明,我国的调控哲理,在复杂局面和压力时段中表现出了稳固的逻辑和坚强的定力。

这种宏观调控的“定力”,如果能够经受考验,那么伴随的政府态度,一定是更好地让市场充分起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在竞争中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而决不贸然启动强刺激方案。从中长期看,这最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结合深化改革更好地转变和矫正政府职能定位与调控方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老百姓得实惠。贸然强刺激之所以没必要、不能做,就是因为其违反了“新常态”的内在逻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符合长远发展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性。

随着各项改革任务的展开,全局协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能上升。任何一项改革到具体往下贯彻的过程中,往往称得上是“千难万难”。比如公车改革,现在到实际工作岗位问一问,大家还有很多困惑,对于一两年内能不能按照中央部署在地方全面落实,现在内部讨论也有一些并不明确的解决方案上的问题。不过,首先要肯定的是,能够把改革明确推出来,后面大家应该更多地形成正能量合力来化解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由此出发,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特别重视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效结合所取得的中国特色的初步经验,更加注重供给端发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跟踪国民经济运行的动态,并且前瞻性地考虑政策储备和项目储备,在全面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使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向和“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及效益。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珊]
标签: 制度创新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