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谢兴尧:那些民国大师的讲义(3)

核心提示: 大约在1930年前后,北京大学等校迎请章太炎先生北来讲学,我在北大参加听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组用毛边纸大字铅印的讲义,加以句读,讲题是《广论语骈枝》。时先生已六十多岁,每次出台穿着长袍马褂,由四五个人陪同,其中一人手持长城牌香烟一筒,但先生讲书时

钱先生精力充沛,声音宏亮,说话有点口吃,在讲台上他常说还……还……还(读如孩)有一个字。在教员休息室,其他先生下课后都有点疲倦,静静坐着,抽烟喝茶,他还有余热高谈阔论,声震四壁。他常穿一套学生服,数年之间,我没见他穿过长衫或西服。他离家住在孔德中学,有人说他很怪,独自一人逛公园,不和别人打招呼。

大约在1930年前后,北京大学等校迎请章太炎先生北来讲学,我在北大参加听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组用毛边纸大字铅印的讲义,加以句读,讲题是《广论语骈枝》。时先生已六十多岁,每次出台穿着长袍马褂,由四五个人陪同,其中一人手持长城牌香烟一筒,但先生讲书时,从未抽烟。长方形的大教室,坐满听众,均系当时北京大专院校教师,先生年老,声音不大,坐在中排后排的即听不见,先生余杭乡音,即在前排亦听不懂,由魏建功当助教,任翻译。先生按《论语》二十篇次序讲述,详略不一,每次约讲一两小时。先生讲经,博大精新,总的精神概念,似与汉宋两代经学家对话商榷。在经书中许多方面因语言文字、制度礼仪,古今不同,不能理解的条款很多,经学家目的就在注释经义,正如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讲的《乡党篇》最为精辟,原文是“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注谓“受馈之礼,必先尝而谢之,孔子未达其药之故,不敢先尝。”古今学者对这条多表质疑,因为古礼,凡朋友馈赠食物,必先尝后谢,药虽与食物不同,然而朋友送药,总是善意关怀,决不会是毒品,主人似不能说,我不明药性,不敢乱服,只好拜而受之。章先生解释达是打针,引《左传》晋侯故事为证,按《春秋左传》卷二六、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章先生云“达者针也,凡病,有先施针然后可用药者,如《伤寒论》桂枝汤即其一例。孔子病未施针,故不敢尝药,针后自可尝,故仍拜受不辞”。这一下就解释通了。解经是注疏中一大难题,不能附会,不能曲解,必须说通,方能服人。讲义中有两处附太炎弟子钱玄同、吴承仕的案语补充,颇似春秋经传。

我有幸赶上听太炎先生讲学,是很难得的机会,这本讲义,散发不广,六十年前的学习课本,现在觉得更应该保存。以上这些讲义内涵,现在看来或已过时,然而学术不能脱离时代,30年代的学术思想,一方面仍继承乾嘉朴学的遗绪,另一方面则受西洋科学的影响,在研究问题和治学观点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摆脱了旧的范围,引出了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了新风气。这儿种讲义,正代表了当时的学派思潮,以科学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引起学术界极大重视,这是时代的进步带动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我在北大时,住理科宿舍“西斋”,在马神庙西口内,离沙滩很近,每天到红楼听课,达六年之久。而今老矣,常过其地,不免伫立徘徊,默计沧桑,上课钟声犹宏亮萦耳,感岁月已逝,愧学业无成,抚摩旧册,缅怀前辈,往迹如烟,曷胜惆怅。 198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属我撰写自传,传中附打油诗一首,抄录于此,聊作尾声。

一别红楼五十秋 狂狷少年已白头

学海深渊难探索 文物遗址拟追求

喜闻师友谈今古 未将黑白逐时流

夕阳残照虽云晚 隐居蜗庐再自修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谢兴尧   民国大师   民国学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