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谢兴尧:那些民国大师的讲义(2)

核心提示: 大约在1930年前后,北京大学等校迎请章太炎先生北来讲学,我在北大参加听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组用毛边纸大字铅印的讲义,加以句读,讲题是《广论语骈枝》。时先生已六十多岁,每次出台穿着长袍马褂,由四五个人陪同,其中一人手持长城牌香烟一筒,但先生讲书时

胡适之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他编发的讲义题为《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他这份讲义确实是提要,一共三十八页(当时讲义都可订成线装书)分十二讲。他定的中古时代,是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他认为中古时代的特色,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同化,宗教的普遍。在时代上分为两大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思想的混合与演变,第二阶段是佛教思想的侵入。全书十二讲中,前七讲设齐学、道家、儒家。齐学包括阴阳家、神仙家、道家黄老派,多取材于《淮南子》、《吕氏春秋》及《礼记》、《汉书》等,这是他的卓见。谈儒家经常要碰到今文学、古文学的问题,他说“汉朝所出的经传,只有先出后出的次第,并没有两个对立的学派”,并引王国维的说法,“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秦并天下统一文字,于是古文、籀文并废”。

他认为此说可信。他在讲学中特别推崇王充,用一个讲章的篇幅介绍,这是胡先生的思想、观点和做学问的根源,王充《论衡》的思想核心,是“疾虚妄”。“论衡者,论之平也”,对于世俗流传书籍,都要“订其真伪,辨其虚实”,学问是证实后的知识,这正是胡先生实验哲学的根本。胡先生常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是主观的推测,求证是客观的验证,这是科学的。讲义从第八章起用五讲的篇幅专讲佛教和禅学,过去的学者们谈佛学的很多,真正看过佛经,懂得佛学的很少。胡先生因为讲哲学史,必然要涉及佛学,他曾撰著过《佛教的禅法》及《禅学古史考》等,讲义中采取了日本学者矢吹庆辉的论文及蒋维乔译的《中国佛教史》,引证了中外大量参考书籍才作出佛教在中国的演变。看得出来,胡先生编著的这份讲义,是费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完成的,是一本杰作。

有一年我在北大第三院(在北河沿骑河楼,靠近东华门)听胡先生作报告,两个钟头下来,他穿的羽纱大褂,背全湿透,比之现在有电扇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艰苦多了。

我毕业后,在国立北平大学文理学院教书,和胡先生做了近邻,他住后门米粮库四号,是一座两层小洋楼,我住二号,每星期天上午顺便到他家拜访请教,总是高朋满座,大都是各学校的教师和各机关的研究人员,客人们随便接谈,有学术上的争论,有文化界的传闻,纯粹是一所毫无顾忌的群言堂。当时的梁任公和胡先生都开门迎宾,贤者胸怀博大,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所存讲义中,有一本钱玄同先生的《文字学音篇》。这门功课不大容易学,不是深而是难。所谓训诂之学、语言文字音韵,在过去是热门,凡是搞诗词歌赋的人,先得懂音韵,现在恐怕将沦为绝学了。钱先生的讲义分五章,第一章讲纽与韵,讲双声叠韵。古称发音相同之字为“双声”,收音相同之字为“叠韵”。细究起来,古今字音不同,南北方言各异,后来统一为国音字典,较为简单明了。第二章广韵之纽韵,则是发音,有喉音、舌音、齿音、唇音等,发音又分清浊。第三章反切,即是拼音,如公字、古红切,邦字、博江切,乃古人解决乡音之用。在中古时代,有所谓“齐言”(即山东音)和“楚辞”(即湖南湖北音)之分,语言不通,则以反切文字解达之。第四章三代古音,讲阴声、阳声、入声,而入声最难。第五章注音字母,成为现代读书的工具,讲义从学理上说明。全书常引清人钱大听及其老师章太炎、师兄黄侃(字季刚、太炎大弟子)的说法,在音韵学中,不失为一家之言,现在研究这门课的人,可能太少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谢兴尧   民国大师   民国学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