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障碍及突破(3)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战略区域。根据国家领导人近段时间强调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的重要指示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只有不断加强三方合作意识、资源及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相通、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三方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及发展共赢。

强化三方合作意识、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要问题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建立三方利益共享及责任分担协调机制,从区域合作中加快整体一体化进程,先实现个体共赢,在个体共赢后,促进竞争机制产生。因此,必须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配合与联系,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及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以最大限度的协调促进合作、促进发展。三方政府应该从发展合作的大局出发,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尽快成立由国务院有感部门牵头的京津冀区域发展协调机构,突破行政体制上的障碍,该机构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及生产要素整合、环境治理及保护等方面发挥实质作用,才能推进一体化进程。

发挥区域内科技、人才优势,打造京津冀科技产业带。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链对拉动区域经济联动有重要作用,通过产业链形成经济圈。京津冀地区现在还没有明显的产业链,三方经济互补性不强,仅有的几个产业链实力也比较单薄,主要原因就是该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众多,形成了很多产业大而全的局面,难以形成产业链的互补。

当前,该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存在两大问题:其一,京津地区产业趋同化严重,北京应当发挥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发展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减少人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天津拥有天然良港,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应当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物流运输、海洋经济等产业。其二,区域内除了经济地区之外周边城市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缺少竞争力,活力不足,由此导致了北京的核心功能过于明显,产业、人才拥挤,但资源相对不足,急需转移产业;而其他城市与北京相比落差太大,对人才、资源缺少吸引力,形成两难困境。

因此,应该大力发展该区域内立体交通体系,在河北沿海城市唐山、保定、廊坊等地兴建大型工业园区与高科技产业基地,吸引北京、天津的人才、科技资源到此落户,积极改善沿海经济带的投资环境,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形成合理的产业链。这样,既能分担北京的城市功能,又能带动河北经济的发展。

推进生态环境的一体化治理进程。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资源消耗剧增等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约瓶颈。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除了建立共同市场,实现要素的合理流转和优化组合外,环境治理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关键要素。

京津冀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稀缺,这两个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超标天数,远远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2012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93.2立方米/人,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人的重度缺水标准;2012年天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8.0立方米/人,约为当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2012年河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4.2立方米/人,属于严重缺水区域。可见,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共同的压力,因此,加强区域合作,通过优势集中与互补,推进环境保护治理进程,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重新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及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发挥各地的资源、环境、自然条件等禀赋,才能带动一体化进程,实现可持续的一体化局面。

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从国外都市圈发展规律来看,国外都市圈中的主城与卫星城之间的距离为1~2小时左右是最为合适的,这样就能保证主城区的人口在卫星城聚集,进而分散主城的压力。当前,东京、巴黎、纽约、伦敦等都市圈的主城与最远卫星城单程通行时间平均分别为69、39、41、45分钟。世界五大都市圈中除了北美五大湖区之外,其他的四大都市圈均以轨道交通作为中心城市与外围中小城市、卫星城作为交通连接点。比如,伦敦地铁有150多年的历史,共有11条长距离的地铁线,外加2条城市轻轨线,在伦敦,只要能找到一个地铁站,就可以达到任何目的地。在东京,9条主干线与3条环线地铁形成的蜘蛛网式的轨道交通网,加上新干线、城际铁路、轻轨线之间的无缝对接,不但实现了东京都市圈之间的连通,还缩短了东京到其他城市的时间。

根据国际先进经验,河北省大部分区域都能够在京津交通辐射范围内,河北省包括石家庄11省市,均在2小时经济圈内,尤其这两年我国高铁的发展,为地区空间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现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区域内要进一步推动城际快速轨道建设,扩充现有道路的运力,为此,京津两大枢纽应该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实现区域内交通网呈现双中心网络运行模式。进一步强化航空、港口、信息港等交通信息枢纽与城际综合快速轨道网络相连接,建设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无缝绿色对接,缩短城际距离。

充分发挥政府对一体化的引导作用。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仍是协调、整合区域经济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政府应该强化经济一体化所需的制度供给,通过制度环境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公平、公正,减少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最大作用。其次,政府应该引导市场机制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引导,不能替代市场的作用,政府应该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比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适度干预防止市场机制的缺陷等。最后,在公共领域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很多公共领域的合作是市场主体不愿意涉足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主导,如交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项目需要政府主导。

(作者分别为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注释】

①谭维克:“专家圆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人民论坛》,2014年第13期,第38页。

②郎咸平:“京津冀一体化,要警惕曹妃甸悲剧”,《中国民商》,2014年第5期,第9页。

③刘治彦:“京津冀融合亟待破解三大障碍”,《人民论坛》,2014年第12期,第54页。

④王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第371~372页。

责编 / 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京津冀   区域经济   一体化   障碍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