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需要突破的障碍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面临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有待消除,比如在区域内城市行政地位不平等,三方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此外,还包括在资源、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何进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方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理念能否一致;三方产业布局能够有效互补等障碍。
需要突破行政地位不平等的障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动机是化解当前北京市的城市病,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开展多方面的京津冀合作,但由于行政体制的障碍,三方仍然没有摆脱各自发展各自为政的局面。尤其主要的是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及人口转移的,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各地GDP博弈的关键所在,产业、人口等关系到各地区县的税收、就业等材质指标,③需要建立协调三方的财税、社会保障、生态补偿等相关配套机制。当前京津冀一体化需要面对当前的人口、产业、环境的现状,要制定相关政策突破行政地位的不平等,从不均衡发展走向三方平衡、协调、互补发展。
需要突破资源、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的目前不能共担共享的障碍。北京是人才、科技的中心,河北是资源大省,天津是产业中心,三方在人才、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对接,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与人才、资源浪费。例如,北京的城际铁路、公交路线是否可以延伸到天津、河北的郊县,这是一个资源协调的问题。北京、天津两地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中心地区,人才、资源过于集中,伴随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城市防灾能力低等城市病的存在。如果三方能够突破空间格局上的限制,重新分配资源,就能够发挥河北的调节作用,北京、天津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但需要建立一个人才、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突破当前政策的限制,实现这些生产要素的共享共担。
需要突破三方整体合作理念及合力发挥不一致的障碍。一直以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会削弱北京在区域发展上的精力与投入,可以说北京的首都意识要大于其京津冀区位意识,这严重制约了北京整体经济优势与区位优势对天津、河北两地辐射作用的发挥。因此,三方在合作中需要达成理念的一致,建立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在合力发挥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三方协同一致,才能缓解当前京津两地的城市发展问题。北京是首都,但同时也是京津冀区域内的城市,只有将其置身于京津冀区域,从空间格局上重新配置资源,才能发挥河北、天津的调节作用。
需要突破三方在产品市场布局上合理化上的障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大市场,让生产要素、市场服务、产业布局等多种因素自由流动,达到合理配置。因此,当前三方需要在以上方面推动其自由流动,推进三方之间的经济与技术的协调、合作,加快区域内区县一级的产业布局合理化进程,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还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决策联动。
总之,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需要克服三方协调发展的各种障碍,补齐河北发展的短板,才能降低北京、天津的“吸纳”功能。因此,在一体化进程中,河北不是北京、天津的后花园,而是与北京、天津具有同等地位的发展主体,只有三方协同,才能推进一体化的真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