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克服体制、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理念、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障碍,通过强化三方合作意识、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发挥区域内科技、人才优势,打造京津唐科技产业带,推进生态环境的一体化治理进程,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等方式来推动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发展 一体化 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中心之所在。但是,近几年来,京津冀经济圈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结构,已明显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过度的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带来的问题凸显,加快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呼声高涨。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还是从解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考虑,都要求京津冀地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承担起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重任。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11个地级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同时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按照中央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要求,京津冀区域应当建成首都大型都市经济圈,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大型城市群。①
近十年,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个区域内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大的增长,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相比,在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布局等方面还有所差距,离建设首都大型都市经济圈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
整体区域经济实力与长三角、珠三角有较大差距。2013年长三角区域内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83万亿元,珠三角区域为6.39万亿元,京津冀区域为6.2万亿元,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区域与珠三角相当,但只有长三角的一半左右,但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看,京津冀只有前两个区域的一半;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13年长三角区域为39881元,珠三角为33090元,京津冀区域则为20130元,只比全国平均水平18311元高出1819元,与珠三角、长三角有较大差距。
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明显,城市化率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如北京、天津与区域外围的中小城市、区域腹地的中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差距。从整体上看,在该区域内,河北省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经济增长率等指标远远低于天津、北京,甚至落后于中西部的多省市,2013年河北省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由于历史及地理位置的原因,在河北省北部与天津、北京相接壤的区域内,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贫困带,亚洲开发银行曾在2012年发布《中国河北省发展战略》报告,在“消除环京津贫困带,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一章中指出,环京津周边河北有24个县,其中需要国家及省级扶贫的就占21个,涉及到贫困人口大约200万。②
区域内对外开放程度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要低。京津冀地区处于中国大陆北方,在历史上一直是处于专制统治的核心地带,文化、民风均趋于保守,官本位思想与社会等级观念比较明显,商业环境不及长三角、珠三角,民众和部分企业的市场意识不强,与东南沿海一带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区域相比,其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偏低。2013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京津冀地区的3.1倍与2.3倍,而京津冀地区外商投资总额不到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一半。
区域内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从城市化率上看,京津冀地区明显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今后的数十年,是京津冀地区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高峰阶段,大量的潜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会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京津冀区域内有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对农业劳动力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有更高的发展、就业、收入及生活质量预期,该区域内人口向天津、北京两大城市聚集的趋势还会不断得到强化。但目前的体制性障碍,使得三方之间的流动人口难以在异地获得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必定会阻碍区域一体化进程。另外,京津冀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些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城市污染呈恶化趋势,空气、水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地表水污染更甚,而这三方恰恰是缺水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也会阻碍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因此,未来数十年,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与区域人口、环境、资源及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也是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