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朱克力:智库的逻辑与现代治理新常态(2)

在中国,过去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古时的“幕府”可以算作临时军机议事机构,而非智库式的资政组织。所以过去主要还是个人,也就是通常带有人格依附色彩的“智囊”,古来亦称谋士、策士、幕僚、军师或翰林。智囊们多为足智多谋之士,其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文学加工,甚至被演绎为一副神机妙算的牛鼻子老道模样。

史上的著名智囊,既有为社稷民生直言规劝的铮铮铁骨,如魏征、海瑞;也有雄才大略的肱股,如秦汉之交的张良、韩信,三国蜀汉的诸葛亮,北宋初年的赵普,明初的刘基等,凭借自身高超的战略战术才能,运筹帷幄,出将入相,谱写了一部东方帝国的智囊史诗。

人民论坛:传统智囊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国在近代有没有出现智库?

朱克力:时代风云突变,金戈铁马与硝烟一同散去,那些汇聚天下名望的帝师、王佐们终究成为历史天空的星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从器物学习到制度模仿的过程。具体说,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学习,到清末立宪及民国“以俄为师”的制度模仿。那种认为中国近代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的说法有所偏颇。而且这种对制度的学习和模仿,可以说涵盖了当时各国主要的制度形态,包括日本立宪模式、美国民主模式以及苏联集权模式。

于此过程中,在美国也才新生不久的智库形态,并没有很快地随之引入。当时已有的是官方智囊团。尽管有史料诸如称“民国时期,教育社团是政府之外一支重要的教育改革力量,具有民间教育智库的作用”云云,但其所形成气候和产生影响几何,还有待于更深入的评价。

人民论坛:也就是说,近代以来国内未能形成公共政策意见市场。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大短板吧?

朱克力:的确。中国自百年前开始被动卷入世界潮流,三十年多前又主动踏上融入全球化的不归之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这个国家不可回避的最大主题。而在社会转型中,智库能够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途中却并不全然是风平浪静,也可能遇到难以预见的激流险滩或是惊涛骇浪。总之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而,要处理国家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的诸多难题,就需要在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的心态下引入现代智库机制,通过思想的竞争,丰富公共政策意见市场,形成一个活力四射的知识社会。

当今天下,和平与发展是各国的不变承诺与不懈追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智库承担起崭新的任务,并成为国家治理的众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难看到,伴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与传统智囊相对应的新型智库时代已呼之欲出。在中国,现代智库逐渐扮演其资政启民之角色,亦为大势所至。

二、新型智库“新”在哪?

人民论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是否可以说,中国新智库时代的号角已吹响,未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朱克力:中国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新智库时代,作为一位智库从业者,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对于新智库,或言新型智库,有不少专家洋洋洒洒讲了自己的种种理解,足见智库已热,且给知识界带来的振奋不小。以愚浅见,与传统时代相比,“新”智库之关键,主要在于五个“新”:新位势,新机制,新功能,新价值,新格局。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