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动力的实现途径
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发展和繁衍的消费需要,除了依靠一定的自然资源,主要依靠不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政治、知识等方面的活动。广大居民对物质资料、经济利益的全面持久追求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这种动力的实现途径最终只能是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是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过去30多年中,我国竞争性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初步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基于对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比较优势,逐步奠定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加工业大国的地位,国民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这是广大居民“分蛋糕”、“分不断做大的蛋糕”的物质条件和实现途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着自然资源、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挑战,面临着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上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例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80%以上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却还要大量进口国内短缺产品,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老龄人口日趋增多,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社会经济发展上还保持着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特征,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和出口红利逐渐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引擎开始减速,经济进入“七上八下”的增长困境。如果没有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我国将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诚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从居民收入分配上看,尽管以汇率计算的我国2010年GDP世界第二,2013年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之列,但居民收入增长率常常低于经济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渐增加,总体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而达到了0.5左右的危险高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问题严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居民动力、企业能力、发展活力相对不足,这些都严重限制着转型发展的顺利实现。从“十二五”规划和未来我国发展前景看,只有在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进出口等方面全面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动力结构有效调整,经济转型才能够顺利实现。
第一,社会经济转型的动力体现在收入分配上,落实在居民消费上,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应当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大多在60%左右,而我国一直徘徊在50%左右。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的三要素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2013年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5%、37.3%、51.6%、51.8%、50%。显然,由于居民收入绝对水平不高,政府通过税收和非税手段对居民财富汲取过多,财产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就业、收入、财产、社会保障等方面难以形成稳定预期,居民消费需求还难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的、有效的动力因素,我国必须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和投资水平,从消费弱国向消费大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