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李 由
【摘要】中国转型之所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伟大成果,归根结底是全面恢复了充分尊重、维护人民利益的发展原则,是基于我国的一系列既适应国情、又顺乎民意的经济改革,许多改革措施不约而同地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原则若合符节。要继续通过改革开放解决经济、政治、知识等方面的转型障碍,建立健全经济转型动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经济转型 动力主体 转型动力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转型或发展是指从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市场、工业、民主社会的变革、发展过程。如何认识当代中国转型发展中的主体和动力,中国转型动力的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是什么?对于动力这一众口流传、耳熟能详的概念内涵,对于中国转型动力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存在着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界定和分析,似乎并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文章主要从经济转型的角度,尝试探讨中国转型的动力主体、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等相关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及其主体
动力即行动的力量、原因、动机、目标,是指刺激、推动、保持物质运动、人类活动的因素和力量。人类活动的动力大致可以划分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又称为经济力量,是指通过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社会性的物质资料,使人们得到物质消费上的满足,从而调动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精神力量是指激励约束人类活动的信仰、习俗、道德、哲学、文艺、科学等主观性、知识性的因素。那么,如何具体、准确认识当代中国转型的动力及其主体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经济转型的动力主体是什么?最广大的公民个体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主体和动力主体。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体、企业、政府等组织形式,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个体为主、个体行动的结果,还是集体行动、整体演进的必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致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这两种理论认识。作为公民或居民的个体又称个人,一般指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从现代社会之初,诸如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英国的斯密等欧美学者就采取了以人为本、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独立的个人或个体是社会真实的主体和基础,个体是其利益进而也是他人、人类利益的基本判断者,个体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的动力,个体的利益之和就是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社会活动以个体为主体、以个体活动基础。相对地,研究人类活动也可以从社会组织、结构、制度等整体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总量分析、结构分析。然而,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目的。企业、政府、国家只是个体为了增进、保障个体的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习俗、法律等只不过是个体之间强制性或自愿性达成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个体利益、市场竞争应当先于政府利益和政府干预,公共利益只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的个体利益,集体的、共同的人类活动只不过是众多个体从众性或有组织的共同活动,只是对个体、市场失灵的补救。
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公民权利和利益至上,这是我国宪法和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关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中国60多年曲折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个人逐渐从历史、国家长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主、刚健有为的个体,成为既具有充分、平等的权利,又自我约束、尊重他人的公民,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寻求个人的发展路径,这是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奇迹。
第二,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是什么?经济利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的、主要的动力。为人类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的社会实践,物质的、经济的决定性表现在从实践的主体和目的、实践的中介和过程到实践的对象和结果的性质和形式上。经济活动所生产提供的各种物质性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真实有效地满足人的各种物质性的消费需要,推动人类发展的内在的、基础的动力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对物质资料、经济利益的全面持久追求。
从社会实践上看,中国转型之所以取得了伟大成果,归根结底是全面恢复了充分尊重、维护人民利益的动力原则,是基于我国的一系列既适应国情、又顺乎民意的经济改革,许多改革措施不约而同地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原则若合符节。比如,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广大人民穷则思变,勤劳致富,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反,由于政府干预色彩依然浓厚,金融、交通、能源、教育、研究、出版、媒体等领域体制改革缓慢,资本和生产要素配置远未市场化,知识创新能力相当缺乏,中国发展的硬动力、软实力都严重不足。
第三,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人们如何分配、占有、消费经济活动的物质成果?这主要是通过物质利益的分配制度而形成和保障的。分配虽然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不是独立的经济活动,但收入分配犹如人类社会经济这个有机体的神经末梢,对它的任何细微的触动或改变都会牵动居民神经,企业伤神,政府头痛,分配制度和分配状况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尽管并未改变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但仅仅实行了“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制度改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揭开了中国转型发展的序幕。相反,由于在城乡、地区、行业、单位或企业等方面还存在着分配制度不合理、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至今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经济动力主要表现为全体居民个体从社会活动中获得的收入和积累的财产。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性消费需要,经济活动就是人类解决物质性消费需要和物质资料供给之间的基本矛盾的社会实践。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成果,通过分配制度而形成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居民获得的收入和积累的财产,表现为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表现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