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滞后
农村为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与其所享有的养老保障相比,却不能划上等号。对于“农村非农业人口”,特别是60周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当初进城务工时的养老意识尚未形成,退休回到农村后,一无工作,二无劳动能力,有的甚至已将承包地、住房都转让了。特别是我国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的模式,他们无力负担个人养老费用,对于这部分对改革开放有贡献的老人来说,养老得不到保障是时代不公平造成的,需要国家救济和照顾。
二、养老保障的城乡差异
在当前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平衡使老龄政策不得不城乡有别。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差异。城镇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养老基础设施,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医疗资源、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场所等,而农村则相对缺乏。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能只看床位数情况。我国多数地区出现城市养老床位紧张,而农村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正是由于农村医疗资源不足或不配套、养老机构的布局不合理、农村布局分散,服务设施功能难以发挥作用,是服务质量不均衡造成的。
二是养老模式的差异。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具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选择方便。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可概括三个历史阶段:1949~1958年以家庭为主,集体养老为辅,《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保证了老年社员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1959~1978年以集体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由于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都是集体保障老人的养老;1978~迄今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模式补充,有的地区建立了类似于敬老院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社区综合服务站等提供养老服务,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医疗资源、专业护理人员、老年活动场所等,对老年人仅为低水平服务。
三是退休年龄的差异。城镇职工的退休年龄男性在55~60岁之间,女性在50~55岁之间。而在农村,由于大量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农业生产基本靠“386199”部队完成,60岁以上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屡见不鲜。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粮食生产从业人员50岁以上的约占63%,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当城镇退休职工享受着人口红利创造的养老金时,而农村老年人仍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四是区域性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同,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吸引了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但各地区养老保险不够平衡,养老保险跨省转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对于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中东部地区,其养老压力小、养老保险统筹力度大,相反劳动力流出的西部地区,不但老龄化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且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不足。
三、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研究探索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