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姜永茂建议,应充分发挥社团、大学等学术机构在内容组织方面的优势和出版单位在专业化出版、经营、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强强携手、合作出版,尽快实现规模化、集团化。
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开始在国内“抢滩”
国内科技期刊必须遵循全球出版业游戏规则,尽早实现国际化
当中国科技期刊还在低谷中徘徊、在困境中摸索,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抢滩”。比如,从去年开始,《自然》集团在上海组建了数十人的中国团队;今年1月,他们又在上海创刊了《自然植物》新杂志。
面对国际巨头的短兵相接,国内期刊如何尽快走出去、实现国际化?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期刊社社长毛邦河认为,全球化理念在国际出版界已经被视为主流趋势,国际知名的出版机构成为没有国界的集团化科技出版公司。“遵循国际化标准办刊,理所当然要成为中国期刊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专家们认为,首先是编委会、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备受推崇的《自然》和《科学》,都在全世界有强大的顾问团和审稿人队伍。建立覆盖全球的编辑、审稿人队伍,可以着眼于与中国科技界已经有良好关系的国外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和已在国外学术单位取得稳定职位的留学生,从中招揽人才。
其次,要按国际化规则办刊。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期刊的出版周期。国内科学家不愿意向国内期刊投稿,除了后者在国际上影响力太小,还有一个原因是出版周期太长。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一般是快报3个月、全文6个月;电子化则将出版周期变得更短。而在国内,出版期刊受到的限制因素太多,例如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期刊篇幅的不必要限制,审稿和通讯时间过长,排版和印刷的低效率等等。
国内期刊能否实现国际化?2009年创刊的英文期刊《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据该期刊的执行主编王晴介绍,他们的海外编委比重为80.4%,审稿专家的国际审稿人占97.8%,投稿的海外学者达到了71.8%。在编辑流程中,他们不仅聘请《自然医药》高级编辑兰迪·莱文森参与编辑出版的全过程,还遵循国际规则增加质量控制环节,加入国际版权服务和学术不端检测。“上述举措使《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的影响力加速提升,创刊第二年即成为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内地唯一同类期刊。”(记者 贺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