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90%以上高水平论文投向国外 国内科技期刊有戏吗?(2)

“我国科技期刊长期处在政府的保护下,而且70%是非独立法人的编辑部,缺乏办刊的主体性、独立性。”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莉认为,应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稳步推进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编辑部的改革,支持有条件的期刊走向市场,让社会效益和市场法则来决定其优胜劣汰,避免和利益挂钩。

“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必须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标准。”艾立民指出,在科研成果认定、学位授予、职称评定中,长期过分强调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等级等,导致很多学术期刊功利化,一些期刊为收取版面费丧失了职业操守,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充斥版面。同时,重洋轻土、重量轻质的评价体系,也迫使许多高水准的科研论文成果投向外国期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的优秀论文严重流失,国内期刊只能“退而求其次”。

“我国的学术评价机制要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初景利建议,应尽快改变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期刊的国别、等级、主办单位等作为考核、晋升、奖励依据的办法,把论文的学术贡献作为标准。“同时,要支持和引导由国家公共资金支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优先在国内的精品科技期刊上发表。”

平均每个单位出版的期刊只有1.3种

国内期刊只有走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之路,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科技期刊的质量不单单体现在一本杂志上,其背后是出版社、出版集团,乃至整个科技期刊行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记者发现,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蓬勃发展,国际科技期刊正在朝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大踏步前进。

“我们现在已经有大部分杂志和资源是以公开获取的方式来发布。”论坛上,《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重点介绍了《自然》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所谓“开放获取”,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出版的新模式,让用户把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到互联网上,以期学术成果的快速自由传播。

据介绍,像《自然》一样,目前发达国家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业务模式向现代数字出版模式的转型。

“国内科技期刊分散弱小的现状阻碍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学术期刊主办单位数字化转型比较滞后。”艾立民说。一方面,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仍然停留在分散探索、项目实践的阶段,标准缺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版权保护不到位等制约了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的期刊只有1.3种,规模过小、能力太弱,难以实现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

专家们指出,目前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正在从纸本转向数字和网路,国内期刊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之路,才能增加科研成果发布,增强国际话语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