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新文明观对推进人类文明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邓小平新文明观启示我们,当今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文明转型,这就是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资本主义文明取代封建主义文明已经五百多年了,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至少也要几百年时间。我们今天正处于这个大转型的初期。尽管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挫折,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重新受到世人重视。
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大转变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中华民族作为这一新文明的重要担当者之一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为此,我们应当感到自豪。同时,也应当增强构建人类新文明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担当精神。要推动人类新文明的进程,还应当对邓小平新文明观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从中发掘其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邓小平新文明观的提出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文明概念。邓小平新文明观对文明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文明作了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论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思想,又结合实际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至少有以下六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状态。如现代科学技术等,凡是有益于我们推进现代化的好的东西,都是文明成果。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完全一致。二是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前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后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三是说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主要是新生活方式的发明,如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科学的发现及其运用,而文化则是文明的普遍化,即推广和普及。四是说文明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一方面,它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古代与现代的生活形式是很不同的;另一方面,文明的历史性还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如封建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五是说文明是人的本质的展现,文明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文明。正像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精神的动物界,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要剥削他人、损人利己。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彻底摆脱物的支配,也才能彻底摆脱人支配人、人奴役人的不文明状态。六是说文明具有地方性和多样性,也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如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学习和借鉴,最终能够形成人类共同的文明,同时文明的多样性始终存在。
邓小平文明观所包含的这些思想和方法,特别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哲学概念的高度对文明问题所作的分析,对我们分析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邓小平新文明观包含着科学的人类文明进步标准思想。人类文明进步有没有标准?如果有,标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一直有争论。邓小平给出的回答是“两个文明”都有客观标准:一是客体性标准,这就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个是主体性标准,即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引进外资和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怎样判断这些东西是否是积极的文明成果?邓小平说,不要用姓“社”还是姓“资”的主观标准,而要用“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判断。又比如,一些艺术作品要不要引进,也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愿望,而不能简单讲经济效益。
第三,邓小平新文明观告诉我们,推进文明的核心任务是要用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取代旧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根本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又一代新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如追求剩余价值、物质享受、个人奋斗等价值观曾经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今天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过分强调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由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不合理现象,都跟这种日益落后的资本主义文明观联系在一起。比如,为了追求利润,可以奴役他人;为了物质享受,可以丢掉作人的基本价值;为了追求自我利益,可以抛弃父母亲情;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可以损害社会的公正;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等等。一句话,旧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观已经走到了尽头,时代呼唤新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出场。
社会主义文明观所提倡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十二个概念,特别是公平、正义、和谐、友爱,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目标,又具有中国特点,还能够为世界人民所认同,所以,应当大力弘扬光大。
第四,邓小平新文明观告诉我们,在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推进新型文明的方式必须创新,不能简单采取过去那种一厢情愿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做法,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而应当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要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自愿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样社会主义文明才能在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同时,把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推广到世界各国,在和平竞争中逐渐取得胜利,赢得民心,赢得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总之,邓小平新文明观告诉我们,要始终站在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高度看中国的发展,看中国人的使命。这就启示我们,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还很落后,需要韬光养晦,那么,今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就需要适当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既不能够张扬,又要审时度势,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推进。要在世界文明转型中,发挥中华民族应有的积极作用,既要积极参与世界各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话语、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等。这样,中国梦与世界梦才能融为一体,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